《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署华佗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或疑六朝人手笔,或疑华佗弟子吴普、樊阿依据华佗遗意编撰而成。全书3卷49论,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在中国...
嘉庆五年(1800)又重刊一次(上海第一医学院收藏一部)。 第三类是八卷本,为明代吴勉学校刊,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收在《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中,共49卷,130余方。内容与三卷本互有增删,但全书体例未变(中国中医研究院等处收藏)。 总括上述,《中藏经》现存最早者为赵孟题写本。通行本为吴勉学《医统正脉》系统的八...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旧署华佗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或疑六朝人手笔,或疑华佗弟子吴普、樊阿依据华佗遗意编撰而成。全书3卷49论,禀承了《内经》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以阴阳为总纲的思想,发展了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的理论系统化,提出了以形色脉证相结合、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辨证方法。在中国...
华氏中藏经。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为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同云汉谯郡华陀元化撰。宋史艺文志。华氏作黄盖误。 今世传本有八卷。吴勉学刊在古今医统中。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见赵文敏手写本。。自第十篇性忌则脉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自万应丸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
中藏经整理 天者,阳之宗;阳者,生之本;阳中之阳为高真,故钟于阳者长,多热者,阳之主;阳务其上,阳行也速,阳之体轻,故天地得其阳则炎炽,阳始于子前末于午后,秋首养阳,阳勿外闭,阳病阴脉则不永,阳候多语,多语者易济,阳病则旦静,阳家脉轻;阳虚则暮乱,阳气上而不下曰绝经。阳中之邪曰清。阳...
论中有详述病源、病理,有兼叙诊断、治则。下卷记载治疗各种疾病方剂60余首。 本次整理以清嘉庆十三年戊辰阳湖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为底本,经过精心校勘而成,书前增加导读,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目录 ··· 华氏中藏经卷上华氏中藏经卷中华氏中藏经卷下附录 《中藏经》八卷本比三卷本多出方剂方...
读完《中藏经》,感觉自己的中医知识又上了一个台阶!华佗大师的经典著作,让我更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更有信心了。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231003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3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华佗中藏经》是汉代华佗所著的书籍。内容简介 本书医论部分中对脏腑辨证的论述对后世易水学派有较大影响。书分3卷(《宋书·艺文志》作"一卷"。另有"二卷"本或"八卷"本,内容相同)。从内容分析,《中藏经》可能成书于北宋。该书载述之地黄煎丸,内有山药(旧名薯蓣,为避英宗名讳而改此名),故知此书...
《中藏经·论筋痹第三十七》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则害人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有力者是也。#文字的力量 #中医 #读书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