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中菊头蝠 拉丁名:Rhinolophusaffinis 英文名:IntermediateHorseshoeBat 属中文名:菊头蝠属 国内分布:华东、华南和西南。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是 经济用途:捕食昆虫而利于人类。肉可入药,粪可作肥料。Iucn2003:NT几近符合VUB1ab)((i,ii,iii).IUCN2003:Notlisted 生境:栖息于山洞或坑道中...
中菊头蝠栖息于山洞或坑道中,洞内潮湿;集群,与其他蝠类同居一洞内,但各居一方,不相混杂;夜间觅食。在福建各地可见。
中菊头蝠上颌门齿齿尖具双尖,第1上前臼齿排列于齿中线之中。下颌第1门齿稍大于第2门齿,第2下前臼...
中华菊头蝠,原名“鲁氏菊头蝠”,因其复杂的马蹄形鼻叶而得名,英文名为“Chinese Horseshoe Bat”。体型中等,体长4.1-5.3厘米,尾长1.8-2.9厘米,拥有独特的头骨特征,如矢状嵴明显、颚桥短,以及32颗牙齿的排列。与中菊头蝠相比,中华菊头蝠的鼻叶更宽,且鼻叶上的刺血针更为钝化[4][...
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学名:Rhinolophus affinis himalayanus),Andersen于1905年命名。中菊头蝠喜马拉雅亚种是菊头蝠科的一种哺乳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动物介绍 菊头蝠是旧大陆的物种,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为单型科,现有79种,已有的形态分类系统...
中菊头蝠东南亚种(学名:Rhinolophus affinis macrurus),Andersen于190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西、广西、安徽、江苏、福建、浙江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外形特征 体长43-60mm,前臂长50-53mm,体重14-18g。体型适中,马蹄叶较大。鞍状叶提琴状,联接叶低而圆,顶叶成契形。翼膜较延长,尾短。背...
中华菊头蝠和中菊头蝠均属于菊头蝠科,菊头蝠科还包括菲菊头蝠与马铁菊头蝠。中华菊头蝠,原本名为鲁氏菊头蝠,因一项染色体核型研究而升格为新物种中华菊头蝠,英文名称为“Chinese Horseshoe Bat”。这种蝙蝠有结构复杂的马蹄形鼻叶,体长4.1-5.3cm,尾长1.8-2.9cm,前臂长 (51.25±0.22)...
世界各地的蝙蝠🦇120 中国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是翼手目菊头蝠科的一种,分布于中国南方、印度、尼泊尔、越南等地,过去曾一直被定为鲁氏菊头蝠的华东亚种(Rhinolophus rouxii sinicus)。近年来在染...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在线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钱朝晖/吴志强联合北京大学张英涛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Effect of polymorphism in Rhinolophus affinis ACE2 on entry of SARS-CoV-2 related bat coron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