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院搞司法管理,主要是为了让社会更有秩序,大家都能觉得公平公正,当然也是为了加强元朝的统治。在元朝那会儿,中政院的司法管理挺严厉的,判案和执行都挺公道,这对社会的安稳和进步都有好处。元代时,中政院的成立和壮大给中国的政治制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中政院的建立表明了元代在政治上有新想法和进步,那...
元代中政院及其政治參與 陳 希 提要:中政院是元成宗時期設立的中央官署,管理與皇后有關的供給、番衞、財賦等事務。中政院的前身是中御府。中政院在大德年間正式設立,之後陸續增設下屬機構。出任中政院長官者多有怯薛出身,不少人出身於四大怯薛長、執役分支怯薛長等顯赫家族,體現出寓於元代官制内的怯薛組織内核...
因蒙元政权其自身的政权属性所致,使得蒙元时期存在一批蒙汉二元属性的财政机构,其中,中政院便是作为元代掌管中宫财政事务决策与运行的行政机构,在中宫的封地内履行其财政职能。中政院的发展渊源 中政院的前身为中御府,大德四年(1300)改为中政院,执掌中宫财赋营造与供给,并番卫之士、汤沐之役等等职权。中国传...
中央机构中有关后妃管理的寺、院诸官署多是这种蒙汉杂糅状态制度上的体现,但是,中政院则与上述寺、院不同,其设置突破了后妃斡耳朵的草原家产制性质,有了中原汉地后宫制度的性质。一、“祖述变通”背景下的体制转型 中政院,成宗元贞二年始设,名称几经变更,初为中御府,中御府在汉代就已出现,可见,中御府在...
历史官职> 中政院 官署名。秩正二品。元成宗大德四年(1311),由中御府改置,掌皇后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及宿卫士。至大三年 (1311),升从一品。四年,併入典内院。皇庆二年 (1313),复立中政院。下辖中瑞司、翊正司等机构。 官署名。元大德四年置,秩正二品,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及番卫之士、汤沐之邑。
历史民族史> 中政院 元朝官署名。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及宿卫、分地诸事。成宗元贞二年(1296),初置中御府。大德四年(1300),升中政院。武宗至大四年(1311),并入典内院。仁宗皇庆二年(1313),复为中政院。定置院使7员,秩正二品,同知、佥院、同佥、院判各2员。下领中瑞司、内正司、翊正司等机构。
中政院经营的田产 元朝的后妃是有自己的封地的,而且皇帝在大朝会、新君即位等特殊时期会赏赐给后妃斡耳朵一些田地。尤其是南宋灭亡后,将一些富庶的田地赐给后妃,还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些田产。最具代表性的机构是江浙财赋总管府和江淮财赋总管府。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设置于武宗刚即位之时,是中政院下设...
一、元代之前管理中宫之机构 到蒙元时期,出现了比较特殊的管理后宫的机构——中政院,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是游牧民族,所以蒙元前期斡耳朵在政治经济生活中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元朝的斡耳朵不仅是大汗妃子们的居住之地,又是统治者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因此斡耳朵不仅仅是一个供休息的场所,而是拥有相应权力的一个个...
中政院 元官署名。 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番卫之士和汤沐之邑。贞元二年(1296)置中御府,正三品,成宗大德四年(1300)改中政院,秩正二品,至大三年(1310)升从一品,次年并入典内院。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复为中政院,设院使7人,正二品;同知2人,正三品,佥院2人,从三品;同佥2人,正四品,院判2人,正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