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到鼎盛。5万余尊石窟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1999年12月1日,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
大足石刻与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以及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齐名,堪称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大足石刻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那时尖山子摩崖造像的开辟标志着这一艺术传统的起点。在其后的200余年间,仅增开了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的造像总数仅20龛,显示了这一时期的相对沉...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内102处摩崖造像的总称,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892年,历经五代至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历经沧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窟艺术宝库。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与云冈、龙门、敦煌,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 它集中国石窟艺术之...
大足石刻是中国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造像的总称,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绝对是一生中必去的地方。大足石刻始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兴盛于南宋,延续至明、清。其根于巴蜀文化,以佛教题材为主,现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石窟艺术...
大足石刻,时间跨度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宗教到世俗,客观反映了中国当时日常社会的群体生活状态。大足石刻,有石刻造像74处,总计10万多尊,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为大足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总称,尤以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堪称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宝顶...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
北山石刻以佛湾为中心,计有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坡等处,造像近万尊。佛湾长达里许,龛窟密如蜂房,分为南北两段,共编为290号,展示了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以精美雅典著称于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
镌刻“大足印象”。从梵天到东土,以石窟艺术为代表的佛教艺术遍地开花。从高高在上的净土天国,到滚滚红尘里的俗世烟火,大足石刻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进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自此,大足石刻树起的这座中国石窟艺术最后的丰碑,从题材到审美都深深烙上了中国印,闪耀着中华智慧的圆融之光。
【#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的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为代表,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它始建于...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以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县、璧山县为范围,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区是重庆市市辖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