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利用“中国天眼”的维护保养时间 走遍了“中国天眼”周围的群山 拍摄了各种气候条件 各种光线环境下的“天眼”持续地记录 不断地挑战自己 不断地用更加精彩绝伦的照片 来配合“中国天眼”探索宇宙的最新消息 昼夜更替 斗转星移 银河倒悬 繁星满天 此刻 让我们沉浸在这些照片中 幻想着自己 和“中国天眼”一起 在...
姜鹏是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目前担任“中国天眼”总工程师。2024年,他带领的“中国天眼”工程团队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他和他的团队长期围绕中国天眼的建设、调试和运行开展系统工作,把“中国天眼”从一个天马行空的设想,落地成国之重器。让我们一起在他的带领下认识“中国天眼”。□ 讲述人 姜鹏 被誉...
“中国天眼”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自2021年3月31日起,“中国天眼”面向全球开放,各国科学家均可提出申请,使用它开展观测和研究工作。 重要成果 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FAST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740余颗新脉冲星。因近年来持续产出成果,FAST增加了人类...
譬如,中国天眼的主体建设内容包括了台址、主动反射面、馈源支撑、电子设备、测量与控制等;中国天眼“睁开眼睛”看向新世界,通过500米的球冠状主体反射面上实时形成一个300米直径的瞬时抛物面,它可以灵活地转动着自己巨型的“眼珠”,来自宇宙的秘密就能通过电磁波汇聚眼底,一览无余;等等。这些形象的描述,对于帮助...
3月27日,工作人员在“中国天眼”总控室内工作,背景是“中国天眼”观察宇宙视野的示意图(新华社记者欧东衢 摄)另一种常用观测模式叫跟踪,就像我们盯着一颗星星看。优先研究突破领域之一的仙女座大星系中性氢成像和脉冲星搜寻,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揭秘距银河系最近的代号M31的这个河外星系,另一方面天文学家希望通过...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介绍,将计划利用“中国天眼”周围5公里内优异的电磁波环境,建设24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与FAST组成核心阵,“核心阵的建设将大幅提升天眼‘视力’,使其不仅能看得远,还能看得清”。“单靠‘中国天眼’观测宇宙,就像用粗头铅笔给天体画像,核心阵相当于用数码相机拍摄星空。”姜鹏...
中国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可视范围非常广阔。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天眼的最远可视距离可达137亿光年,这意味着它能够接收到来自距离地球137亿光年之外的宇宙深处的电磁信号。这一距离已经接近了宇宙的边缘,展现了天眼强大的观测能力。
🌟《中国天眼看宇宙》🌟,这是一本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组联合出品的科技绘本,得到了严俊台长的权威推荐。这本书是首套关于中国天眼的科学绘本,旨在帮助孩子们了解天眼的选址、建设、功能、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观测对象等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工程奇迹。🌌...
光学望远镜是通过可见光来进行探测,而射电望远镜是通过接收宇宙的无线电波来观测宇宙,平行电磁波遇到抛物面会发生反射,之后会聚集到抛物面的中心,而射电望远镜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反射面做成球形,在中心放置一台接收信号的机器,就可以收集到宇宙物体发出的电磁波,以此来进行研究,所以中国天眼从外形上看就像是一口...
“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是直接观测遥远星系行星、寻找类似太阳系或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潜在智慧生命的重要科技设施。 俯瞰“中国天眼” 从空中俯瞰,它呈现球形网状结构,反射面总面积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周长约1.6公里,绕着圈梁走一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