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后期生涯整理古代典籍和从事教育工作来看,孔子研究并传播了中国文化精神,而这一精神的最高形式是礼,同时传授以“礼”为首要内容的六艺。孔子又大力阐扬“仁”(尽管“仁”这一词早已产生),通过“仁”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礼”的社会秩序。孔子的职业精神是强调“礼”,而这一意义上的“儒学”和产生于原始社会的...
此系黄玉顺自2000年至2005年的部分论文的结集,这些论文主要是在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的视域下所进行的重建儒学的探索,其宗旨是“面向生活的儒学”,大致反映了黄玉顺“生活儒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前言 第一部分 关于“生活儒学”的一场讨论 “生活儒学”导论 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 ——“生活儒学”问答 从“西方哲学”...
中国儒学网》论牟宗三的康德研究最终牟先生顺着心体与性体对宋明儒派系所做之新的简别着重发挥象山阳明系的义理特别是王龙溪的四无句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认为至此儒家的圆教精神至矣尽矣无以加矣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天泉证道记此方是真正的圆实教至此可谓极...
仁、义、礼、知、圣是《五行》讨论的基本问题,其中由仁揭示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由义、礼揭示的是行的取向及行为规范的问题,由知揭示的是认识规律的问题,而圣则涉及到有关真理的问题。逐一理清《五行》所使用的范畴或术语,重新认识《五行》的主题,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哲学史,廓清所谓“中国没有哲学”的论...
摘要:“有物而未始有封”与“未始有物”是庄子《齐物论》中所主要论及的两种“物论”, 以“指”喻与以“非指”喻则是分别与这两种“物论”相对应的思想视界,《齐物论》可以看作是庄子从“物论”上对儒道思想所做的梳理。本文的解释将跟随庄子关于“物”的深邃思考,并力图展现出庄子思想中“一”与“异...
其实以上论说也可以看出,在牟先生对宋明儒学的研究中,并非完全以康德为标准,而是顺着康德的“自律伦理学”的基本义理,提出对康德“道德理性”批评,最后建立“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 )概念来判分宋明诸儒。 《心体与性体》第一册〈综论〉第三章“自律道德与道德的形上学”中就运用“云门三句”来陈述...
中国儒学网》中华认同的形成由于儒家很完整地继承了周文道统所以汉武帝之后独尊儒术实际上使周文在文化思想观念方面重新成为主流而天下一家观念作为周文的核心观念再次作为主流核心价值被强调况且该观念从未被废置过作为官吏选拔考试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代代相授在其他社会教育如家庭教育中代代相传从而成为很稳固的观念从而使...
摘要: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科玄论战,至今还没有结论。论战双方的一个共同点被众多的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双方都认为一个“玄”字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笔者认为,正如一个“科”字不能代表西方文化一样,一个“玄”字无论如何也代表不了完整的中华文化。道生万物,道玄物不玄。形上之道对应形下之器,道玄器不玄。玄妙...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儒家哲学;中西比较哲学·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发表文章一百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主编学术丛书三套。代表作有《易经古歌考释》(1995)、《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 ——“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2002)、《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2006)、《爱与思——生活...
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了我校哲学系黄玉顺教授担任主讲。黄先生是国内著名的哲学专家,在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以及中西比较哲学领域成果卓著,有专著《易经古歌考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以及其它一系列的论文。黄先生本次给我们带来的讲座主题是:“人天然是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