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法律。以下是对该法的主要解读: 一、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条,水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对水环境保护的全...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
河长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条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该制度要求省、市、县、乡建立河长制,分级分段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江河、湖泊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法规 实施方式 河长制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过设立河长,明确责任,加强监管,确保水污染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主要具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建立河长制河长制是河湖管理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即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施行河长制并考核问责,强化了党政领导对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的责任,构建了...
2017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核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这一次对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根据水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进行,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通过这一次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更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修正案针对水资源现状做了相应的调整,对水资源加大...
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把“不得超标排污”原则作了进一步发展,明确规定为“不得超标或者超总量排污”,并在第二章第十三条以及第三章第十八条分别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进行了具体规定,本条作为总则中的条款,其重要意义在于明确了“超标或者超总量排污即违法”的基本...
水污染防治法的制定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部基础性法律,其体系结构涵盖了水污染的预防、监测、管理和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形成了水域保护的有效法律框架。具体来看,法律分为八章,内容包括总则、水污染治理的规定、监督管理措施、污染事故的应对机制以及法律责任。特别是对国家...
2017年6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核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案,这一次对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根据水资源匮乏的实际情况进行,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通过这一次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更有利于保护水资源,修正案针对水资源现状做了相应的调整,对水资源加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是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新修订版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次修订反映了对于水污染防治的重视,旨在解决突出的水污染问题和水生态恶化问题。以下是该法的一些主要亮点和解读:1. **政府责任加大**:新法规定,政府需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