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证:治宜清热利湿,可用茵陈四苓散加减。2.肝脾不调证: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可用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3.气滞血瘀证: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用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
黄疸治疗大法应为化湿邪,利小便,使邪有出路。即以祛湿、利湿为主要治法。黄疸消退之后,有时并不意味病情痊愈,仍需注意健脾疏肝等善后调理,以防残湿余热不清,或肝脾气血损伤不复,迁延不愈,引起反复或转成"臌胀","癥积"。萎黄多由气血亏虚所致,要注意鉴别,不可按黄疸施治。 参考书目:李佃贵主编.中医学.北京:...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其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因此黄疸的中医治疗大法,主要是化湿邪、利小便。中医分证论治如下: 一、阳黄。1.热重于湿证:治宜清热通腑、利湿退黄,可用茵陈蒿汤加减。2.湿重于热证:治宜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可用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3.胆腑...
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心烦不宁,或神昏谵语,鼻衄便血,肌肤斑疹,口渴喜冷饮,腹胀胁痛,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弦细数。 五、湿热内蕴 目黄身黄,色泽鲜明,或见发热,口渴,心中懊忧,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小溲深黄或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
中医黄疸的病因病机 万 中医认为黄疸多是因外感湿邪导致,也不排除是饮食不当、脾胃虚弱等原因导致的,不同病因病机不同,具体如下: 1、外感湿邪 机体遭受湿浊、湿热侵袭,导致邪蕴结于中焦,胃运化失常,导致肝失疏泄,胆液随血泛溢,溢于肌表,可引起黄疸。患者可适当运动,加速体内湿邪排出,还可食用些莲子、山药、...
黄疸中医叫什么 黄疸在中医上也称为黄疸,中医将其分为胎黄、阴黄、阳黄等,具体如下: 1、胎黄 新生儿在子宫内时,由于母体湿热蕴结,或自身先天不足导致寒湿阻滞,引起气滞血瘀,出现胎黄。随机体的生长发育,胎黄可逐渐消失,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1.脾湿型黄疸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黄疸,告诉你黄疸的中医疗法 黄疸是一种常见病,从外观也比较容易分辨,身黄、眼黄、体黄、尿黄是患者的主要特征,眼黄是黄疸的特有表现,如果一个人身上有这个症状,要及时排查黄疸。中医把黄疸分阳黄、阴黄两个种类,下面看看中医是怎样辩证论治黄疸的。
黄疸中医辨证可分为阳黄、阴黄、急黄。 01 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 黄色鲜明如橘皮,阳黄又可以分为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 (1)热重于湿表现:身黄、目黄,黄色鲜明,可伴发热、口渴、心烦欲呕,自觉小便发热、便秘,舌红;治则: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药:...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20年11月在北京牵头成立了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起草小组。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参考国内外共识制定方法,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黄疸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古代医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