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症候、脉象、舌苔等进行辨证分析,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以君、臣、佐、使进行配伍组方,可以水煎内服或者加工成丸、散、颗粒剂、膏方后服用。外治法主要包括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推拿、按摩、熏蒸等,通过良性的物理刺激可疏通脏腑经络的气血,以达...
中医的治疗方法有汗、吐等。一、汗法:是通过发汗以驱邪外出,解除表证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感受外界邪气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疮疡初起、疹出不透等病证。二、吐法:是通过涌吐将停留在胃脘、胸膈、咽喉的毒物、宿食、痰涎等从口中吐出的治法。适用于宿食停留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此外,还有下、...
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者,西医以病名与化验为用药标准,中医以病人体质及受病原因为用药要旨。所受外感六气或内伤七情成病同,但病人体质有阳脏阴脏寒热燥湿之不同,地区有南北之分,性情有刚柔之别,工作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相差,思想有开达和抑郁之各异,特别是受病原因不同,治法亦随之大有区别。譬如同一...
1、内治法 内治法主要包括中药组方配伍制成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等,按照一定的服用方法进行内服,从而达到治病、保健的作用。 2、外治法 外治法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中医外科手术、针刺、艾灸、拔罐、刮痧、中药外敷、中药栓剂塞入、中药滴剂滴入、埋线、穴位注射、推拿按摩、热奄包、药物、熏蒸等治疗方法。 知识拓展:...
1 .辛温发汗法: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无汗,脉象浮紧。药如麻黄、桂枝、紫苏、葱白。 2 .辛凉解衰法:用于风温初起。药如豆豉、防风、薄荷、桑叶、菊花。 3 .轻宣肺气法:用于冒风音嗄,金实不鸣。药如麻黄、蝉衣、桔梗,倘鼻塞流涕,用辛荑、苍耳子。
中医 治法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且历史特别悠久。如东汉时期,张仲景 的《伤寒论》就对治法做了详细的记载和论述。清代的中医程钟龄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八纲辨证,做了有针对性的归纳之后,把治法分为八法,分别是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补法、清法和消法。现代中医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实践...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具体病情,采用补脾、运脾、升阳等方法来调理脾胃。例如,对于气虚、阳虚的情况,中医会采用升阳益胃汤等方剂,其中加入升麻、柴胡等药材来升举清阳,陈皮等药材来理气助运。而对于胃阴虚的情况,中医则会选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来恢复胃气的顺降之性,同时避免使用滋腻壅滞之物,以达到胃健纳旺...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将治法归纳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基本大法,在临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常用治法:①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药。 ②吐法,又称为涌吐法,是运用涌吐方药。 ③下法,又称为泻下法,是运用泻下作用的药。 ④和法,又称为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