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元气 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 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血能载气 35.“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津血同源 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 37.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肾经 38.分布于下肢外侧后缘...
32.推动生长发育的气是:元气。33.治疗血虚时配伍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气能生血。34.“气随血脱”的理论基础是:血能载气。35.“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津血同源。36.“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津能载气。37.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是:足少阴...
中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之间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源。在中医中,阴阳被用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如人体的健康状态被看作是阴阳平衡的结果,而疾病...
中医基础知识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七种不同情志反映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属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 中医基础知识 阴阳对立 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
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
(5)以“四诊”为法,以“八纲”为辨证纲领;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理论;“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及“标本缓急”“虚实补泻”等治疗原则。(6)重视预防,“未病而治”。(7)特别重视保护脾胃。3】、中医为什么要学习运气学?运气学说,所以被运用到中医学中来,是由于古人认识到,人与自然界之间的...
中医基础汇总有哪些?很多人都想知道,整理下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阴脉之海是:任脉 - 与阴气调节相关,沿身体前中线运行。 2、阳脉之是:督脉 - 与阳气调节相关,沿脊柱运行。 3、十二经脉之海:冲脉- 与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有关。 4、约束纵行诸经:带脉 - 环绕腰部,约束其他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