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军: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2.称主将或指挥部。3.中军将军的省称。4.京师的军队。5.中军官的省称。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将军:①将⑤。②比喻给人出难题,使人为难:他当众将了我一军,要我表演舞蹈。
晋国的“三军六卿”制中,中军将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属于军事委员会灵魂级人物,是军事作战和防御直接责任人。这种制度源自晋楚城濮之战时,晋文公要与楚国作战,想要挖掘晋军的潜力,发挥权臣们的能力,传统的军制就已经不满足于称霸中原。晋文公在开战之前,即对晋军进行扩军,晋献公时期的两军制就变成三军,分...
士会(约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别为范氏,谥武,又被称为士季,随会,随季,范子,范会,武季,随武子,范武子。是士蒍之孙,成伯缺之子,春秋晋国中军将、太傅,范姓得姓始祖。建立汉朝的刘邦一族是士会后裔。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
在中国古代军事体系中,中军将军是一个重要的武官职位。这一官职起源于西晋时期,于泰始元年被设立,主要用于统率宿卫七军,具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权。它的设立标志着中军将军在当时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核心军事领导层的一员。在汉武帝时期,公孙敖曾担任过中将军这一职务,尽管《汉书》记载为“中将军”,但...
晋国的中军将即是这样的官位,不仅可以号令三军,而且还能颁布法令,政治、经济、外交、民政等也皆纳入其日常事务,朝中列班官员,大小事务皆向中军主将汇报,所谓将相合一,即为如此。这种体制其实非常不利于诸侯国君,国家军队在战乱时期,成为外侮敌人的利器。和平年代,则成为诸侯国君的心腹大患。中军将...
卿大夫专权的格局就此形成,直到“三家分晋”。正因如此,控制晋国大权的六个三军将佐就被合称为“六卿”。因为中军在晋国三军中地位最高,所以中军的最高统帅“中军将”兼任地位最高的执政正卿。这样一来,晋国的军政大权都由“中军将”掌控,“中军将”也就成为晋国“六卿”的首席。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清代,中军一词也特指总督、巡抚以下拥有兵权的官员,他们的直属将领被称为中军统领官。另一方面,"将军"这个词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它最初是指军队的指挥官,具有统帅和决策者的角色,常常被用作对军事人才的尊称。然而,"将军"这个词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比喻为出难题或给某人制造...
然而,在组建三军时,晋文公做出了两项妥协:首先,他放弃了亲自统率三军的权力,而是将兵权委托给了三军的将佐(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次,三军将佐兼任晋国的执政上卿,导致他们不仅是晋国最高武将,还是掌握朝政的宰相。在晋文公和晋襄公的统治期间,三军将佐的任免权仍在...
郤縠(前683年-前632年),姬姓郤氏,晋国郤邑(今山西省沁水县)人,春秋时期晋国公族,晋国第1任中军将。 先轸 任职时间:前632年—前627年先轸(?-前627年),又称原轸。晋国原邑(今河南省济源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优秀的军事统帅。先轸早年从晋文公出亡,其和赵衰,狐偃等合称为“五贤士”。前633年,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