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起源于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里面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宋代,中书门下掌握全国政务,又被称为政事堂。枢密院也起源于唐代,到了宋时成为全国最高的军事机关,两个机构合称为“二府”。中书门下是文官,里面担任要职的官员一般会冠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加冠此类头衔的都...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唐初确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有鉴于此,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中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唐朝始创,是宰相所加名号,无品秩、无定员。唐朝官吏,凡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号者,为掌握实际相权者,皆可预闻机要,参与中央决策。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因其地位显赫,朝廷并不轻易授人,皇帝为弥补宰相缺额,或拔擢亲信参与政事,往往...
一下子成为朝廷的核心机构,没有之一。曹魏建立后,改尚书台为尚书省并被之后的朝代继承。综上所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都起源于西汉。尚书省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朝廷的核心机构,中书省在三国时期正式建立,而门下省实际出现于汉末三国,正式建立于西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出现的时间都在南北朝之前。
宋朝中书门下是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以下是关于宋朝中书门下的详细解释:机构设置: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朝廷的最高权力机构。长官职位: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被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是关于唐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准确地说,是关于唐代政治体制变革的研究。从所针对的问题来说,表面上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但提出问题的角度却与一般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传统的职官制度史。政治体制是一个现代政治学的概念,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国家权力...
和尚书以及中书一直在改变职责不同,门下省长期都是皇帝的私人顾问,因而其地位也随皇权的强弱而变化。在曹魏和西晋这种皇帝掌权的时期,侍中自然是重要职位,可以对政策制定起到关键作用。但到了东晋时期,侍中的重要性便随之衰减。而到了南朝,侍中又再次重要起来,在皇帝授权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直接行使政务。
唐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杈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A. 宰相专权趋势...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的中书令,门下侍中都是正三品官,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选择范围,则是在五品官以上。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意思,享有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政治待遇和权力。即便是有人的官职高于三品,也要加这个衔,方为宰相。唐初国势强盛,人才辈出,很多名臣担任过‘同中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