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平,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加中书侍郎,转门下,历户、吏二尚书。武宗崩,回充山陵使,祔庙竟,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大中元年冬,坐与李德裕亲善,改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再贬抚州刺史。白敏中、令狐綯罢相,入朝为兵部尚书,复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卒,赠司徒,谥曰文懿。野史逸闻 原文 唐故...
中书侍郎是古代官名,是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中书侍郎的官职始于汉朝,之后各个朝代曾改过名称,但大都有类似的官职设置。在汉朝,中书令开始设置时,郎称之为中书郎,后来魏朝改为通事郎,晋朝加上“侍”,正式称为中书侍郎。东晋曾一度改为通事郎,其中一人职掌...
中书侍郎是古代官名,是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中书侍郎的官职始于汉朝,之后各个朝代曾改过名称,但大都有类似的官职设置。在汉朝,中书令开始设置时,郎称之为中书郎,后来魏朝改为通事郎,晋朝加上“侍”,正式称为中书侍郎。东晋曾一度改为通事郎,其中一人职掌...
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初年设中书省,在长官中书监、令以下有通事郎,后增设中书郎,亦称中书侍郎,五品。晋朝沿置,员四人,五品。魏、西晋时中书监、令承受、宣布皇帝旨意,由侍郎草拟成诏令,呈皇帝批准后颁下。职任机要,地位不高,但颇清贵,多用文学之士,亦为宗室起家(入仕) 之阶梯。东晋中书纳奏、拟诏出令...
唐初为内史侍郎。唐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为中书省次官,参议朝政,传宣皇帝旨意,审复中书舍人所拟诏敕,处理本省日常事务。员二人,正四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等职衔,则列位宰相。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省改称西台侍郎、凤阁侍郎、紫微侍郎等,旋皆复旧。唐中期以后,中书令常缺,则由其...
唐朝中书侍郎是正三品官。中书侍郎是唐朝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其官名历经变迁,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复称中书侍郎。品级亦高于前代,南朝末为五品,隋正四品,唐时提升为正三品。
唐代中书侍郎为正三品,是中书省的重要官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宋朝沿用了这一官职,元丰改制后,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为宰相。另外,又另置中书、门下侍郎为副相。至徽宗政和年间,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侍郎如旧。南宋初年,复左右...
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蒸燠帖》赏析 北宋中书侍郎傅尧俞《蒸燠帖》是其传世墨迹孤品,纸本,行楷书,尺寸为纵26.3厘米,横17.3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帖系傅尧俞致友人应酬问候的短札,整体疏朗有致,瘦硬峭拔,字距小而行距偏大,除“此不”以牵丝相连外,其他字字独立,受唐、五代楷书章法影响明显。从...
北宋中书侍郎韩缜《钦闻帖》赏析 北宋中书侍郎韩缜《钦闻帖》是一幅珍贵的尺牍行书作品,采用纸本创作,其尺寸精致,纵长28.1厘米,横宽29.7厘米。这幅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被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韩缜作为北宋时期的书法名家,其行书风格独特,笔力遒劲,展现了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造诣,使得《钦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