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骐,永乐朝三元及第,朱棣御笔为其改名 李骐原名叫做李马,生于洪武十一年,是福建长乐沙京人。永乐十五年,李马中乡试第一,次年中会试第一,之后在殿试被朱棣钦定为状元。朱棣在御批文章的时候,认为状元用牲畜为名不吉利,于是御笔写了个“其”字在“马”字的旁边,将其改名为李骐。李骐为人刚正廉直,有什么...
连中三元,汉语成语,拼音是lián zhòng sān yuán,意思是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
出身于书香门第,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乡试第一中解元。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京参加会考,连续摘下会元和状元,连中三元,是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商辂连中“三元”,到钱棨连中“三元”已相距336年,乃清代第一人,乾隆皇帝亲自作《御制三元诗》以示庆贺。曾充任顺天乡试...
中国古代时始于隋唐、终于清末的选拔人才出仕为官的科举制度,在过五关斩六将的逐层级向上的科举考试中,曾有获得鲜见的“连中三元”之美誉者。 何谓“连中三元”? 所谓的“连中三元”,既在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出仕为官的科举制度考试中,一路上过关斩将连续取得三个至关重要的第一名的成绩,既首先取得省级乡试第一名...
一旦有任何一次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位列第二,那么“连中三元”的美誉便无法获得。在历史长河中,尽管挑战重重,仍有17位才子脱颖而出,成功“连中三元”!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寘、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王名世;清朝的钱檠、...
中三元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均取得优异成绩,取得前三名的考生。详细解释如下: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中三元是在这一制度下的特殊成就。乡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初级别,通常由各地的地方政府主持。取得乡试优异成绩的考生被称为举人,这一阶段的状元即为解元。接下来...
在殿试的时候,本来中状元的应该是沈遘,但当时沈遘已经担任了太庙斋郎(一种官职),皇上和大臣们觉得沈遘本身已占优势,就把状元之名给了冯京,而沈遘成了第二名榜眼。榜下捉婿,遭遇“抢”婚 年纪轻轻,连中三元,冯京前途一片光明。可是,作为一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学霸,冯京也愁啊!愁啥?长得太帅,学习太...
观音灵签第八十六签“商辂中三元”的解读是积极的,预示着好运和成功。商辂中三元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励志故事。商辂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夺魁,连中三元,即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这在中国古代是极高的荣誉。观音灵签第八十六签以这个故事为象征,意味着求签者在事业或学业上将会取得重大...
三元是指: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文三元: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 第一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