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经典散文《秋夜》,以“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一奇特的开篇而引人入胜,从而铺陈出一幅深邃,而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卷。这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描写,似乎轻描淡写,却恰如其分地诠释了鲁迅的文学思想,引发人们对于这个开篇语境的深度思考。字面含义 从文字的表面来解读这句话,这...
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意思是:门口有两颗枣树。这句话描述门口有两颗树,但是不说都是枣树,而是分成两次说,是一种特殊的重复修辞手法,这会给读者造成冲击感,也促进读者去深思。 出自鲁迅《秋夜》片段: 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
《本草纲目》卷三五下引陈藏器曰,“白杨北土极多,人种墟墓间,树大皮白,其无风自动者乃杨移,非白杨也。”又寇宗1云,“风才至,叶如大雨声,谓无风自动则无此事,但风微时其叶孤极处则往往独摇,以其蒂长叶重大,势使然也。”王象晋《群芳谱》则云杨有二种,一白杨,一青杨,白杨蒂长两两相对,遇...
而且,从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式来看,这句话其实已经很难在浓缩了,非常凝练。假如鲁迅这样来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两株都是枣树。”那么艺术性就会大大降低,且起不到强调的作用,鲁迅强调的就是这些敢于奉献的人。另一方面,鲁迅将这句话放在开篇,引领全文,而且是独立成段落,目的就是为了引...
1924年9月,鲁迅在散文《秋夜》中写了两株枣树;1925年4月,鲁迅在北京种植两株白丁香;而鲁迅17岁时在南京求学的江南水师学堂里,种有两株广玉兰……似乎总有“两株树”如影随形,贯穿了鲁迅的一生。 7月22日,在南京大学优秀中学生文学营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卫威从“两棵树”讲起,带领100多名中...
鲁迅曾在一篇散文诗中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一段话在1924年发表之初未引起较大波动,而进入21世纪后却是一石惊起千层浪,引发了广泛争议:两株都是枣树,却一株一株地介绍,这不是病句吗?按照正常行文逻辑,鲁迅完全可以这样写:“在我的后园,可以...
在鲁迅的文章《秋夜》开头,出现的“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的确是让人不太理解的。尤其是初中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画像) 说理解的难度大,并不是说字认不得,词句的意思不理解。不,字都认得,词句也是再明白不过了,而且只...
学生们觉得迷惑的句子,别的我不敢说,反正肯定有鲁迅先生在《秋夜》中的迷惑名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很多人在读到的时候,都不禁失笑道:这不是废话吗? 要是鲁迅先生的姓名被抹掉,被一个老师当做作文修改的话,这句话立马就会给修改成“两株都是枣树”,还会暗暗...
这是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原句为:“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一句话,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其实,就语意学本身而言,鲁迅在开篇第一句里就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因素和情态状况.分析如下:鲁迅没有直说“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而分成...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的散文诗《秋夜》这个奇怪的开头,几十年来有无数学者、作家、普通读者都试图破译它,参透其中的寓意所在,但是很多的解读和推敲,时常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并不足以让人领略它的妙处,在我看来,鲁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排遣“他无法排遣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