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代表人物:1. 葛洪(284年—364年):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著有《抱朴子》内外篇,对道教神仙理论、修炼方术、内外丹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奠定了道教丹鼎派的理论基础。2. 陆修静(406年—477年):南朝宋道士,对道教进行大规模整顿和改革,编纂《三洞经书目录》,确立了道教三洞、四辅、十二类...
这是两晋道教的大体情况。 西晋道教 自黄巾起义失败后,由于太平道遭残酷镇压,而天师道张鲁归降曹操后获得高官,与曹氏联姻,具备了比较有利的传播条件,所以天师道逐渐流传到原来太平道活动的地方,并取而代之,传播南北各地,三国时,曹魏有方术之士甘始、左慈等各有一套道术,这些道术在北方的民众中有一定的诱惑力。建安...
直到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但好景不长,在其后的“文化大革命”中,道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教界的拨乱反正活动也展开,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1990年中国道教学院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学校。道教文化的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
汉魏道教的初创 东汉时候的早期道教有两大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或正一盟威之道。其创立者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师、正一真人等。创教的时间大约在东汉顺帝(公元126~144)时,创教的地点在西蜀鹤鸣山。它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
在两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在苦难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因此,佛教和道教得以广泛传播,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和发展,在两晋十六国时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在这一时期,佛教不仅深入...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是2002-04-01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姜生 / 汤伟侠。内容介绍 多卷本《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道教学术思想中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大型著作,由数十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共同编撰完成。本卷分8个部分,按学科论述了汉魏两晋时期的道教科学思想与实践。汉魏...
两晋时期,道教在我国产生。随之而来的是兴建道教寺院。著名的寺院是鸡鸣寺和同泰寺。鸡鸣寺处于三国时属吴国的后苑之地。300年,西晋就在这里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这里被辟为廷尉署。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圣地。同泰寺与台城即宫城隔路相对,整个寺院依皇家...
史料1两晋之际的葛洪批评民间的早期道教,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把神仙方术与儒学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主张道教教徒应该以儒学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否则虽勤于修炼,也不能成仙。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史料2佛教自东汉明帝白马驮经以来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冲突与磨合,东晋以后开始融入中国文化...
您好,道教自诞生以来实际上就与政治互相扶持。西汉时期道教的前身黄老道就得到了官方的认同,是皇帝公认的信仰。东汉时期道教基本形成,道教教主第一任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借此反对东汉政府,并曾经一度建立了汉族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南北朝时期天师道分裂为北天师道及南天师道。北朝是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