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病的为害程度因病原性质而异。类菌原体所致丛枝病往往是致命的。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是中国栽培这两树种最严重的障碍;桑萎缩病也是桑树栽培的大害。真菌性丛枝病通常对林木无大影响,但过分严重的感染也会引起树木衰弱甚至死亡。真菌性丛枝病可通过剪除病枝的途径防治。类菌原体所致丛枝病主要通过选育抗病品系、选用无...
丛枝病发病规律丛枝病发病规律 丛枝病是一种系统性侵染病害,广泛发生于木本及部分草本植物中,由植原体或某些真菌引起。发病初期,植株表现为侧枝丛生、叶片黄化、节间缩短,后期枝条细弱呈扫帚状,最终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死亡。该病害的传播与流行涉及病原体特性、寄主植物、环境条件及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相互作用。 病原体在植物...
丛枝病名词解释 丛枝病,也被称为witche's broom,是一种在多种针、阔叶树种和竹类上发生的病害。它主要由类菌原体和真菌引起,前者引起的丛枝病是系统性的,病害由个别枝条开始,逐渐扩及全株;后者所致病害只作局部扩展,丛枝症状仅表现在直接受侵染的个别枝条上。这种病害会使枝条呈丛生状,有些枝丛甚至可达1米以上。
下面先一起看看辣椒丛枝病的症状,再给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辣椒丛枝病的症状表现 症状表现为小叶、黄化、丛枝,早期发病的植株矮小,小叶,叶色发黄,不结果或结果很少;中后期发病的植株矮化或矮化不明显,中下部叶片正常,中上部叶片狭窄邹缩,叶柄变长,发病严重的植株黄化,叶片提早掉落,偶见有黄化斑驳症状。 一般夏季...
病原为植原体(Phytoplasma sp.),原称类菌原体(mycoplasma like organism,简称MLO),为单细胞原核生物,无细胞壁,由生物膜包围,属于真细菌界、硬壁菌门、柔膜菌纲。有研究证明,引起泡桐丛枝病的植原体属于16SrI组(aster yellows group,翠菊黄化组)D亚组。为害症状 泡桐丛枝病是全株传染病害,在枝、干、...
豇豆丛枝病是由植原体(一说豇豆丛枝病毒)引起的、发生在豇豆的病害。病株矮缩,老叶色泽比健株较浓绿,叶面皱缩。新生叶片变小,褪绿黄化,叶片皱缩和卷曲。叶腋簇生多条不定枝,呈丛枝状,豆株早期受害,不开花,不结荚。开花后发病的虽能结荚,但荚小和卷曲,尾端尖细。豆角丛枝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
支原体病害是植物丛枝的重要原因之一,园林中常见有如重阳木丛枝病、泡桐丛枝病、栆树栆疯病等。 重阳木丛枝病 这类病害的表现为全株性、零星性和不可恢复性,同时一般也不至于致死寄主等特征。支原体是一种比细菌小、比病毒大的微生物,病原菌的植物通过树液全株扩散。目前针对这种病害尚...
泡桐丛枝病又名泡桐扫帚病,是一种分布较为普遍的泡桐传染病,一般发病率为20﹪-40﹪,严重地区高达80﹪以上。感病的幼苗、幼树常于当年枯死,大树感病后会引起树势衰退,材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死亡,该病是泡桐栽植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发病症状:
本文将介绍竹丛枝病的病因、发生与防治措施。 一、竹丛枝病的病原及症状 竹丛枝病是由丛枝菌根菌造成的,这种菌类会在竹子的根部形成丛枝菌根,对竹子形成严重损害。该病的主要症状为竹丛的枯黄和变薄,竹叶的萎缩和扭曲,竹干的萎缩和变瘤,并伴有或不伴有虫霉菌的细丝状菌核。病害初期,竹子叶片色泽变淡并出现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