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周粟的故事【拼音】bùshízhōu sù 【成语故事】商朝末年,孤竹君的长子伯夷在父亲死后坚决不肯继承王位。后来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他也不愿出来为官,感到十分耻辱,就与弟弟叔齐决定不再吃周朝的粮食,两人隐居在首阳山,专门靠吃采山上的野果及野菜而生存。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
不食周粟,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shí zhōu sù,意思是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出自 《史记·伯夷列传》。 故事: 商代末年,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大的叫伯夷,小的叫叔齐。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临死前立下遗嘱让叔齐接班。老爸死后,叔齐...
原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节。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解释: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一个著名的典故,它源自于《史记·伯夷列传》。 故事背景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两位王子。孤竹君临终前立叔齐为继承人,但叔齐要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选择离开孤竹国,叔齐也紧随其后。 逃亡与遇周 两人逃亡至周国时,武王已继位,...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就引出“不食周粟”这个成语,比喻以绝食来反对某种不如意的作法;现在也多用来比喻人的坚贞、耿直的德行。 成语出处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 ...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 ...
不食周粟,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殷商末年,殷王朝的附属国——孤竹国的国君有三个儿子,国君最喜欢三儿子叔齐,想立他为太子。但当时规定长子做太子,继承君位,国君觉得很为难。
不 食 周 粟 【成语】:不食周粟 【拼音】:bù shí zhōu sù 【解释】:形容气节高尚,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 伯夷叔齐是商末小国孤竹国的王子,孤竹国君去世后兄弟二人互相谦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便双双出走他国。 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推行仁政、任人唯贤,便心生仰慕,一齐前去投靠。文王死后...
不食周粟,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这则成语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谓清白守节,比喻坚决反对某种行动或主张。其结构为动宾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成语出处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