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四端之心”则非为人,道出了人的道德本质属性。由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以及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推导出仁义礼智为人的本性、本质。仁义礼智作为人性,虽为所我固有之,然也或有失,“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有必为,便是操存的不容有失...
中国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成语,叫做“一毛不拔”,人们常用它来形容极度吝啬和自私的人。不过,它原本其实是指战国思想家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孟子·尽心上》中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仅仅是拔掉自己的一根毛发,就可以利于天下,但即使这样也不愿意去...
同样是圣人,有“圣之清者也”伯夷,有“圣之任者也”伊尹,有“圣之和者也”柳下惠,更有“圣之时者也”孔子。不同的时势,不同的应对,这就是“圣之时者也”的含义,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所处的环境的复杂多变。但也有针对此“时”字讥笑孔学者,例如鲁迅就因孟子此语称孔子为“摩登圣人”,语含不敬,令人无奈。
若人人能“全形葆真”不逐于外物、不希求厚养,其行为恰恰促成了“天下为公”的结果,故此宗旨推广到极端就是“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因为杨朱说过:“人人不损一毫, 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如果天下人人都能自重,则天下可“无为而治”,不需圣王殚精竭虑、摩顶放踵自苦来治理天下了。但...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释义:人要放弃一些事情不做,然后才能做成事业。 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情要努力去做,有些事情坚决不能做。面对抉择,必须分清利害,慎重取舍。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廉洁正派的干部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这句话里面把“吾”和天下相提并论,其实隐含了个人和集体的平等思想,它并没有否认和排斥集体的作用,而是认为这种作用要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应该具有边界,不能侵犯到个人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其实这也是西方近现代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我们人类社会近几百年在各个方面突飞...
出自《孟子·离娄下》:“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引申义为人只有对某些事情不干,才可以有所作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有所不为。这是关乎人生事业成败的至理名言。“有关家国书常读...
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总是要有所不为,然后才可能有所作为。 2、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译文:行为有未能达到预期目的者,都要反过来要求自身做得更加完善。只有自己做得正,天下才会向你倾心。 3、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杨朱作为道家,为了反对墨家,于是说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样过激的话来。这句话是针对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而言的。韩非《显学篇》给这句话作了注解:“今有人...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就是说,大禹为了得到天下,把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但是即使有人用天下换杨朱一根小腿上的毛,杨朱...
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悉天下以奉一身而不取”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拔掉自己一根毛发来让天下人获利,我不会这么干;让天下人去供奉一个人,我也不赞成。有人说杨朱的这种思想比较自私,自私不自私,这个自私之标准判定难以拿捏,不做过多讨论,我们来理解一下杨朱逻辑的合理性。杨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