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野,读音xià yě,汉语词语,意思是原指去野外乡下,引申为辞官隐退,现指执政的人解职下台。多用于在两党或多党制国家中用于领导人退位。就团体而言,可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分。 出处 鲁迅《而已集·拟豫言》:“有在朝者数人下野;有在野者多人下坑。” 巴金《家》二十:“据说敌军昨晚上占领了兵工厂,省方托英国...
蒋介石的第一次下野始末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蒋介石 蒋介石在一九二七年八月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时局纷扰,内部复杂,南北皆同,只有镇静谨守,持之以定,待机而动,无不得最后之胜利。”蒋介石日记中的这段话不仅反映了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时局特点,也道岀了蒋介石此吋的心态,及其下野的最终目的。
下野,字面意思去野外乡下了,用来表示不干了或干不下去了,回家了。 鲁迅在《而已集·拟豫言》中说:“有在朝者数人下野;有在野者多人下坑。” 蒋介石,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二战时期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然而,只见蒋介石的人前显赫,不见蒋介石的人后艰辛,对蒋介石是不公平的。 第一次下野。 1927年,蒋介石联...
第一次下野的时间是在1927年8月,这一年对蒋介石而言是个多事之秋。在政治上他与武汉的汪精卫决裂,自立门户,建立南京政府,史称“宁汉分裂”。军事上,北伐失利,被孙传芳攻占了徐州。徐州是山东的门户,战略意义重大,蒋介石本想夺回徐州,结果败得更惨。他的声望自此跌入了低谷。而此时,冯玉祥出面调解宁汉之间的...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发表宣言,声明辞职下野,震动政坛。14日,《大公报》以《蒋介石到沪通电下野》为题,对此事作了报道。此后,又围绕此事做了大量报道与评述,焦点主要集中于蒋介石下野原因的分析及影响的评判上。 1. 蒋介石下野的原因 蒋介石下野,事发突然,其本人对下野原因作过一些说明,如“武汉同志不察,异议所加...
在无奈之下,蒋介石只能在8月13日宣布下野。尽管蒋介石下野了,但他的忠实亲信顾祝同、刘峙等人仍然执行他的一些政策,并于9月2日秘密杀害了北伐名将王天培。王天培是贵州天柱人,在年少时就见证了国家的分裂,滋生了报国从军的念头。他先后就读于贵州陆军小学堂和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在辛亥革命前夕,王天培加入同盟...
蒋介石在1927年8月13日宣布下野,并将南京政府的军政大权交给了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人。随后,桂系与武汉政府和谈,唐生智停止了东进的步伐。南京政府最终掌握了全部权力,并与武汉政府合并,这一事件被称为“宁汉合流”。然而,李宗仁和白崇禧并不愿意与别人共享权力。他们在1933年10月20日以“通敌叛党”的罪名免去...
下野的意思,就是从庙堂之高的权位来到江湖之远的民间。虽然处在江湖之远,但是并不表示他就消失了,只是说他在那一段时间不再执政了。通电一下,就是给支持者一个信号,表示他将来还是会卷土重来的。他只是退下来,暂时休息一下,将来必定还会重新掌权的。北洋军阀的时候,很多下野的人,都会跑去天津当寓公。
下野国(しもつけ):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属东山道,俗称下州,又称野州。石高约37万石(庆长时)。下野国的领域大约为栃木县。古代与上野国、那须国合为「毛野国」。大化改新后,毛野国分为上、下两国—上野国与下野国。明治四年,废藩置县后分置栃木、宇都宫两县,同九年合并为栃木县。历史沿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