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蜀土是“下蜀黄土”的简称。也曾有人称为“下蜀粘土”。一般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晚更新世风成黄土。因最早在江苏句容县下蜀镇附近研究而得名。它分布在平原、丘陵和山地不同地貌部位上,一般可分为上下二部分。
地质原因,气候原因。1、地质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华南地区,富含三叠纪花岗岩、千枚岩等岩性物质,具有较为坚硬的地质基础,有利于下蜀土的形成。2、气候原因。冰期时期气候寒冷干燥,水分减少,且冰川活跃,会导致地表下沉,形成下蜀土的条件更为有利。
下蜀土自正式命名至今70多年来,诸多学者在不同区域、不同位置针对下蜀土在地层层位、粒度、磁化率、化学特征、成因和年代等诸方面做了较详细的工作。其中研究较多的典型下蜀土剖面分别有:吴标云等研究的南京泰山新村与燕子矶剖面等。李吉均等在江西庐山地区研究的叶家垄剖面,杨达源、李徐生和刘良梧等学者展开研究的...
下蜀土是我国区域性分布的一种特殊的风尘沉积性土壤,形成于第四纪晚更新世,普遍发育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土在成土过程中,经历了不同风化过程,记录了当时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信息.然而由于各剖面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剖面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并不完全一致。为了清楚地反映下蜀土剖面...
1 下蜀土成因年代与环境 1.1 成因年代 下蜀土沉积时代,以往笼统定为晚更新世,也曾有人定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但均没有定量测试证据。据最近几年来各家对下蜀土中钙核14 C测年结果:南京老虎山下蜀黄土上部第一层钙核14 C测定为(16620±200)年,第二层钙核14 C测定为(30900±1080)年;泰山新村下蜀黄土...
南京下蜀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热度: 循环荷载下淤泥轻量土的宏细观变形及沉降机理研究 热度: 膨胀土胀缩变形规律和灾害机理研究 热度: 相关推荐 摘要 土作为建筑材料、地基及地下工程的围限介质得到广泛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 向着高、大、深、重及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作为建筑地基的土提出越来越苛求的强度...
也有人称为下蜀土、下蜀粘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晚更新世黄土状堆积物。在江苏省南京市下蜀、镇江一带最为发育。多分布在长江的一、二级阶地上。下段岩性为黄棕色、微红色黄土状亚粘土,较致密坚硬,含钙质结核,夹有2~3层古土壤,该段顶部有一层淋溶程度较深的古土壤层,颜色较红,可能有过...
为了研究下蜀土的降雨入渗特征,本文采用主动加热光纤光栅(AH-FBG)法开展了地基土水分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原位监测研究。基于监测数据,掌握了冬季和夏季土体体积含水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计算得到降雨事件的降雨入渗量及入渗补给系数。在此基础上,通过稳态法计算获取了原位下蜀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并与间接法估算值进行...
改善土地。根据查询下蜀土改良的简介得知,改良的意义是为了改善土地环境,让土壤更肥沃,下蜀土是“下蜀黄土”的简称。也曾有人称为“下蜀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