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穴、中脘穴、上脘穴,这三个穴位的组合具有和胃健脾、消积化滞的功效。临床当中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胀、纳呆、呕吐、呃逆、泄泻等消化系统的病症。上脘穴、中脘穴,及下脘穴,均出自《针灸甲乙经》,是隶属于任脉的穴位。同时这三个穴位均为胃之募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是和胃健脾的三大要穴。
导读:下脘穴归属任脉,有治疗腹胀、呕吐、肠鸣、消化不良等作用。下脘穴的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详见本文图解下脘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下脘穴的准确位置图】 【下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 【取...
下脘穴,经穴名,别名下管。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下管。别名幽门。属任脉。下脘是足太阴脾经、任脉的交会穴。下即下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下部,故名下脘。具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功效。主治脘痛,腹胀,食谷不化,肠鸣,泄泻,日渐消瘦;呕吐,呃逆,胃下垂;痞块,虚肿;尿血。 所属经络 任脉 定位 在...
下脘穴,在上腹部, 前正中线 上,当脐中上2寸,具有疏导水湿的功效,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配梁门、中脘、天枢、足三里,治疗食滞胃肠之腹痛、腹胀、胃痛、泄泻、便秘;配脾俞、胃俞、足三里、四缝,治疗脾胃虚弱、积滞内停之消化不良、疳证;配脾俞、肾俞、水分、气海、...
病情分析:下脘穴具有调理脾胃、促进消化、缓解胀满的功效。 1.位置和作用:下脘穴位于腹部,属任脉,是调节脾胃功能的重要穴位,常用于治疗胃部不适和消化问题。 2.治疗消化不良:可以帮助缓解胃部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刺激该穴位,可能改善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 3.缓解胃痛:对由胃病引起的疼痛有所帮助。通...
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这三个穴位都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下脘穴位于脐中上2寸,中医认为下脘穴具有和中理气、消积化滞的功效。 中脘穴位于脐中上4寸,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对于一些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保健功能。
中、下脘穴。上、中、下脘穴,分别在脐上5寸、4寸、2寸处,这三个穴位自上而下形成了一道防护战线,给我们的胃部层层防护,保护它不受各种胃病的侵害。刺激这三个穴位时,可以用指腹按揉或者点按,每穴3-5分钟。冬天天气寒冷充气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用热水袋,放在胃部,覆盖住这三个穴位,对它们进行热敷。
三管穴,组合穴名。出自《脉经》。别名三脘。由任脉的上脘、中脘和下脘三穴组成。主治胃脘痛,腹胀,呃逆,呕吐,食不化,肠鸣,泄泻,虚劳,痞块等。按穴位常规疗法操作。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疏肝理气。1.上脘穴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贲门相对应,贲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下脘,经穴名。出自《针灸甲乙经》 。别名幽门、下管。属任脉。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位置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 作用 主治腹痛、善哕、呕吐、腹胀、腹泻等 主治 腹痛,腹胀。 配伍 配三里穴治反胃 理疗方法 按摩、针灸 ...
下下即下方,脘同管,原指胃的内腔,即胃脘,穴在脐上二寸,是指胃的下部,此穴当胃脘之下部,故名下脘。 此穴当与胃之下口,下接小肠,幽门所在的部位,胃肠形状形成几道弯曲,曲径通幽。此穴之前为水分,是小肠泌别清浊之处。此穴主胃气下降。 【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