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有一个,士大夫!晚明江南六大士族,为何成了底层人刀俎下的鱼肉?当帝国走向历史未有之大变局,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六件祸事,史志、书信、笔记,还原每个细节,真实历史,值得品读。 赞 抢首评 收藏 分享 举报发布时间:2024-10-24 17:15 全部评论 大家都在搜:...
在大明276年的历史中,科举出身的孔孟弟子组成了这个国家最有权势的阶层。 ■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所说,士大夫阶层在朝,他们为宰辅,为尚书,为御史,执掌帝国权柄,把握国家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朱姓皇朝的命脉几乎都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在野,他们是舆论,是规则,是秩序,掌握着城镇乡间的风云变幻,甚至府、道、...
康乾盛世:历史的反思 “康乾盛世”作为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常被视为古代文人士大夫对王权的一种“妥协”态度的体现。这种态度的负面影响逐渐蔓延,使整个朝廷逐渐沦为这种妥协心态的附庸。朝廷上下为维护短期利益,集体营造祥瑞之兆,而对皇帝的暗访,地方政府则提前“对策”部署,包括清场等措施,以致皇帝或其巡查人...
而屈原,“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是王室贵族子弟的师傅;又为三闾大夫,“掌王族三姓。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因此,屈原熟悉本族的历史文化,进而整理编组了《九歌》。本来,各血缘氏族部落只祭祀本族范围内的天体神、山川神和祖先神,相关的祭器、礼仪、乐舞歌辞也只限在本族内流传。此即“神...
我国古代历史上生活着一类特殊群体,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将封相,退则遨游山野,功成不倨,恃才不傲,平生致力于修身养性,治国安邦,这就是“士”。士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瑰宝,其立身之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其结晶则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古代的“士”是指介于...
阅读以下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剑桥中华民国史》(下)的第一章《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对其有生动的记述:在这个有凝聚力的家族中,富人和穷人婚姻仪式相同,但富有的成员择妻,是为了增强有助于维持上层社会地位的商务与政治上的接触。这样的联姻
可是因为石敬瑭卖国求荣,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当时还没有汉化是蛮族国家的辽国。最终在北宋仁宗时期欧阳修编修《新五代史》的时候石敬瑭就被果断开除了汉籍。抹去了他祖先是汉人历史,被划分为沙陀人。以下是二书的记载。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姓石氏,讳敬瑭,太原人也。本卫大夫碏、汉丞相奋之后,汉衰,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 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 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 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
在漫没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孔子、蔡邕、“竹林七贤”、陶渊明、苏轼、黄庭坚、林则徐等一大批杰出的士大夫,他们文可定国,武可安 邦,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增添了斑斓色彩,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本次展览以“士 ...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声烈震于遐迩”[1]卷22,409、影响广泛的历史人物,上至官方、文人士大夫,下至民间、普通民众,皆对其赞誉有加,推崇备至。杜甫在其《咏怀古迹》中赞誉诸葛亮“大名垂宇宙”[2]224;乾隆帝称他“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3]卷4,222;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毛宗冈认为:“历稽载籍,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