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充满了矛盾和悲剧的时期,一边是战火纷飞,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日军的铁蹄,一边是外国人的特权。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历史,感受上海孤岛的辉煌与悲哀。孤岛的形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全面战争开始。8月13日,日军发动了对上海的全面进攻,引发了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抵挡了日军的...
总之,接下来整整四年时间,“一星期经济菜单”几乎每周与读者尤其是主妇们相伴随,在快速获得认可的同时,关注度日益提升,作者与读者间互动不断,成了上海“孤岛”时期长盛不衰的品牌栏目。有道是,“孤岛居,大不易。”正如名士钱士青撰七古头四句所称:“一自烽火漫中原,孤岛避乱若桃源。人口骤增土地狭,衣食...
上海“孤岛”时期蒋锡金与茅盾的一封通信 吴景明 上海“孤岛”时期,蒋锡金除了发展“上海诗歌座谈会”,组织“行列社”的活动外,还接编了《文艺新潮》。《文艺新潮》是出现在“孤岛”时期上海的一种文艺月刊,1938年10月16日创刊于上海,最初由“野马文艺研究会”发起动议,得到了钱君匋、李楚材的支持,并担任主编...
虽然说追逐利润是资本的天性,但“孤岛”时期上海的社会环境因素确实有其特殊的一面,这种特殊不仅成就了众业公所,留下了该所历史上最活跃的一段历程;同时众业公所还利用这段特殊时期帮助西商公司发行新股“圈钱”,使之成为掠取中国资金的“黑洞”。因而可以这么说,“孤岛”时期上海众业公所的“繁荣”和令人“瞩目”...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从那时起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五年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当时,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
1937年底的法租界一片莺歌燕舞,而外围的华界却身处日军冰冷刺刀的统治下。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作为“国中之国”的上海“孤岛”,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 1937年8月13日,日军扩大了在华的侵略战争,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八·一三事变”。为了扼守...
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上海租界结束。因此,上海"孤岛"是指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间的上海租界地区。这一时期中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利用"孤岛"的特殊环境,在"孤岛"上创办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其中以爱国人士主办的抗日报刊为主,著名的有《译报》、《文汇报》等。
《大美晚报》、《字林西报》、《泰晤士报》、《密勒氏评论》、《二十世纪》、《总汇报》、《时代》、《每日战讯》等英文、法文、俄文、中文的报刊遍布上海街头。这段时期,上海的畸形繁华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国际间谍活动的焦点,也成为了金融资本和商品交易的枢纽。
邢科丨关于“孤岛”时期上海复社的几个问题 原创 邢科 中国出版史研究 摘要:复社是“孤岛”时期党领导的社团和出版机构。关于复社创建的缘起,有“西行漫记说”和“鲁迅全集说”。考察两部著作出版的来龙去脉,“西行漫记说”较为可信。关于复社成员,综合档案材料和当事人回忆,共31人,另有5人与复社关系密切...
[问答题,论述题] 谈谈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新闻事业的斗争。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1)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这段时期,上海租界尚未被日军占领,人们称其为“孤岛”时期。 (2)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上海地区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利用“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