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
2024年,杨浦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区“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重要回信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
2024年,在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的外部环境下,上海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十二届市委三次、四次全会部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提出的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正是在“上海公报”达成的重要原则和共识基础上,中美关系迎来了甚至连开创者们当年都无法想象到的巨大发展。双方在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间的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众多领域的交流蓬勃展开,两国的经贸往来飞速发展,形成了重要的相互依存关系,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展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合作。作为在政治制度...
1972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正式签订,结束了中美两国长达20多年的相互隔绝状况,中美关系从此揭开新篇章。 中美《上海公报》发表 1972年2月,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尼克松总统访华,并于2月28日发表《上海公报》。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开启“改变...
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看来,对于中美关系而言,尼克松访华以及“上海公报”的发表,具有“结束过去开启未来”的里程碑意义。美国以总统访华为契机,正式结束长期奉行的“遏制中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中美间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随之结束。而“上海公报”的发表,解决了长期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即台湾...
《上海公报》发表50年来,中美双边贸易额从9000多万美元攀升至7500多亿美元;两国人员往来从每年几千人次增长到疫情前超过500万人次;有7万多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还有30多万中国学生在美留学。对享受到实实在在好处的两国人民而言,《上海公报》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对世界上期望和平与发展的广大国家而言,《上海公报》毫无...
郭松民:《上海公报》成功的历史经验 “从毛主席、周总理那一代伟人那里汲取外交智慧,会大有益于今天的中美谈判。” 01 — 7月30日,第十二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在上海拉开帷幕。 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史上,具有特殊意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史称《上海...
1972年2月28日,在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访华之际,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史称“上海公报”。作为外交史上的一份经典性文件,“上海公报”奠定了中美关系的重要基石,也提供了处理两国关系的重要指南,...
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尼克松成功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它标志着中美在对抗二十多年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以史鉴今,开创未来。为了迎接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