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人的意识产物,德是由内向外的行为,是付出的行为,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积累并认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德是人在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有利发展的法则,对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里的行为做出向上、向好的指导。2.不德:这里的“德”有两个义,且两个义同时存在,一是原义,不德,不计较德的付出;二是“德”...
📜 上德若水,润物无声。真正的上德,如流水般自然流淌,不刻意施舍,却无处不在。下德则如井水,时刻准备着施舍,却失去了水的灵动与自然。🌱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它顺应自然,不刻意为之。上仁则以仁爱之心行事,不求回报。上义则有目的,有所图谋。上礼若强加于人,得不到回应,便可能采取强硬手段。💡 德...
📜《德篇》 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服从“道”约束的“德”,老子称之为,“上德”。认为“德”不能脱离“道”而单独存在,老子称之为,“不德”,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以主观意志,拒绝服从道约束的“德”,老子称之为,“下德”。认为“德”可以单独存在,老子称之为,“不失德”,即“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有德”则人与自然...
容纳篇|第十二章|《道德经.德经》 雨竹读书 26 0 生死篇|第十三章|《道德经.德经》 雨竹读书 9 0 上德篇|第一章|《道德经.德经》 雨竹读书 20 0 猴哥,不愧是上过学的 快乐旅途摸摸了 31.9万 70 圣人篇|第十章|《道德经.德经》|有道之人与“无”相通。 雨竹读书 36 0 ...
我觉得,市面上流行的道德经的解读,有的章节解读有点过度了,过度联系生活工作,生拉硬扯的感觉。老子在德经首篇,就是为了强调道、德,并解析其与仁、义、礼的相互递进关系。有点抨击当时社会,虽然礼制统治周朝多年,但礼制在当时已经不合时宜,应该遵循”道“的客观规律,实行无为而治。一家之言。
《道德经》德经第一篇:上德不德,下德失德 📖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
上德不德篇 严君平以老子所谓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为君主之等阶,引庄子之道人、德人、仁人、义人、礼人之五人说为基础,比附于皇、帝、王、伯,而更于四者前加一"无名"之等,所谓德有优劣,故建号万差也。上德之君,德归万物,皆曰自然,故莫有见闻;下德之君,德流万物,复反其君,故或见或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德经》前三十七篇是《道经》,从三十八篇开始是《德经》,德本质上是道的特性,是道的具象体现。 第三十八篇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