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归上德不德篇严君平以老子所谓上德、下德、上仁、上义、上礼为君主之等阶,引庄子之道人、德人、仁人、义人、礼人之五人说为基础,比附于皇、帝、王、伯,而更于四者前加一"无名"之等,所谓德有优劣,故建号万差也。上德之君,德归万物,皆曰自然,故莫有见闻;下德之君,德流万物,复反其君,故或见...
德,是人的意识产物,德是由内向外的行为,是付出的行为,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积累并认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德是人在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有利发展的法则,对人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里的行为做出向上、向好的指导。2不德:这里的“德”有两个义,且两个义同时存在,一是原义,不德,不计较德的付出;二是“德”...
认为“德”不能脱离“道”而单独存在,老子称之为,“不德”,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而以主观意志,拒绝服从道约束的“德”,老子称之为,“下德”。认为“德”可以单独存在,老子称之为,“不失德”,即“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有德”则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无德”,则人与自然、...
所属专辑:心音心语 猜你喜欢 1517 道德经恭诵 by:1520000fpvr 9899 恭诵《道德经》 by:唐唐768 3575 恭诵《道德经》 by:洛阳紫罗兰 9.6万 《道德经》清尘恭诵 by:清尘QC 1687 《道德经》恭敬诵读 by:保粒读书 553 大卫.休谟-《人性论》之道德篇 ...
《道德经》前三十七篇是《道经》,从三十八篇开始是《德经》,德本质上是道的特性,是道的具象体现。 第三十八篇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3 第四十三章 水德 17 2021-01 42 第四十二章 天道 8 2021-01 41 第四十一章 柔弱 6 2021-01 40 第四十章 贵生 7 2021-01 39 第三十九章 司杀 5 2021-01 38 第三十八章 天网 7 2021-01 37 第三十七章 畏畏 27 2021-01 36 第三十六章 知病 ...
有道之体,必有德之用;有德之用,方显道之体。所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圣人具备道之体,所以便有德之用,所以体现在外就显得非常的有德性。关于道与德的关系,可以去看第一篇里的内容。 上德者,便是上古圣人,依道而行,与万物同体,虽厚德载物,但无心于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
我觉得,市面上流行的道德经的解读,有的章节解读有点过度了,过度联系生活工作,生拉硬扯的感觉。老子在德经首篇,就是为了强调道、德,并解析其与仁、义、礼的相互递进关系。有点抨击当时社会,虽然礼制统治周朝多年,但礼制在当时已经不合时宜,应该遵循”道“的客观规律,实行无为而治。一家之言。
做为《德经》的开篇,此篇引出了⼀个⾮常重要的概念“德”。此处的德是指道的德,⽽⾮泛泛意义上的“道德”。德也可以理解为“得”,得到,拥有或者掌握。得到什么呢,得到道。所以德就是说“得到道”这个意思了。这也是《道德经》⾥⾯⼀个很重要的概念。⽼⼦开篇就把德分了层次,那就是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