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道德经》 完整前后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二、注释和译文 注释:上德:指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不德:不刻意追求德行的表现。下德:指德行较低的人。不失德:总是刻意保持自己的德行,生怕失去。 译文:有高尚品行的人,不刻意追求德行,因此他真正具备德行;而德行低下的人,总是...
“上德无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 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低层次的“德”,自认为不丧失“德”,因此实际上是没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处在德之下品之类的人,看似...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指上乘品德的人不刻意追求德,因此真正有德;下层品德的人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德,反而没有真正具备德。 解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内涵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深刻哲理。这...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德。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和德的,实际上,道德经应该是德道经,德经在前面,由此可见,德的重要性。成书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实是有德;下德的人刻意求德,所以没有达到德的境界。 道是体,德是用,行为会怎么做是“德”,心里懂的是“道”,有“道”才有“德”。 “上德不德”是什么意思?上德的人,表现的是“德”,但他不自恃...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之人不刻意追求外在的道德表现,而是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然的行为来体现德行。他们顺应自然,无心作为,因此真正具备德行。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之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符合道德标准,但他们的行为往往带有功利性,希望通过道德行为来获得回报或认可,因此实际上缺乏真正的德。个人修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自《道德经》38章。 解释:有上等德的人,出于本心,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是有德。下等德的人是有心施“德”,沽名钓誉,所以他无德。有着上等“德”的人,行为出于无意,所以无所不为。下等“德”的人,行为出于有意,所以无所作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具有上等智慧的人,不会人为的表现,因为不表现,才是真正的具有,而所谓不失德,就是说总是喜欢表现,一表现,也就走样了。打个比方,当然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已。比如说,有的人做了好事,但是他不说,只是默默地帮助别人,甚至不让对方...
【题目】《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