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太行山。此指山西境内的太行山。斑斑:草色间杂。 两鬓(bìn) 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两鬓白如霜雪的我在山道孤身跋涉,策马奔行再次踏上太行山。 霜华:形容如霜花一样花白。千里客:作者自称。 小提示:于谦《上太行》的翻译及注释内容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小提示:于谦的《上太行》原文内容 朗读 3喜欢 打赏 完善 西风太行山太行落日千里斑斑鬓霜两鬓马蹄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 ...
遁世的文人马致远,最后一句陡然振起“马蹄又上太行山”.闻马蹄之声,如见骑马之人,他策马奔行、风尘仆仆地巡视太行,虽年事渐高,仍不倦地为国事到场奔忙.“又上”两字颇写出诗人的壮心,老骥伏枥,自强不息,一洗断肠的哀怨,为全诗增添了一种爽朗豪健的情调.作者崇高的品格形象也随着结句而完整地跃然于纸上....
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太行山始终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秦始皇统一时,消灭韩国、赵国的战争;楚汉相争韩信的背水一战;李世民的灭随之站;蒙古的灭金之战等,都在太行山的峡谷沟壑间留下了金戈铁马之声。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在太行山上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和民族气概,使太行山从地理意义的“天下之脊”升华为...
“正好驱车上太行”出自宋代孔武仲的《七里驿遇叶振卿秘校南归三首》。“正好驱车上太行”全诗《七里驿遇叶振卿秘校南归三首》宋代 孔武仲雪霰飘灯春夜长,相逢旅琐莫悲伤。朱颜绿发输君少,正好驱车上太行。《七里驿遇叶振卿秘校南归三首》孔武仲 翻译、赏析和诗意这首诗词是宋代孔武仲所作...
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上太行》诗请您鉴赏 我明代于谦的《上太行》这首诗。上太行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在抗击瓦剌、保卫北京的作战中功绩卓著。诗作开篇展现了落日余晖...
"两鬓霜华千里客",诗人自述为宦海生涯所累,长期奔波在外,此时身处山西巡抚任上,远离故乡千里。这一句形象地刻画了诗人的沧桑与辛劳,与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有相似之处,但诗人于谦的政治责任感使他展现出不同于马致远的积极态度。他以“马蹄又上太行山”表达壮心不已,尽管年事已高,仍不...
1(三)【甲】上太行[明]于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诗歌背景】公元1430年起,于谦以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达十七年之久。后因未给宦官王振送礼,被诬下狱。数月后释出,再次巡抚山西、河南,时已五十余岁,这首诗作于第二次出巡两省时。【乙】于谦,字廷益,钱...
于谦《上太行》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1)(6分)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5分)请结合诗的后...
“驷马上太行”出自唐代独孤及的《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驷马上太行”全诗《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唐代 独孤及驷马上太行,修途亘辽碣。王程无留驾,日昃未遑歇。请问此何时,恢台朱明月。长蛇稽天讨,上将方北伐。明主命使臣,皇华得时杰。已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