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的一天,秋风狂起,吹破了杜甫的茅屋,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大雨接踵而至,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家人处在饥寒交迫的窘境。时逢安史之乱,民不聊生,诗人忧国忧民,由己及人,但愿普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旅居于哪座城市时创作的?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
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邊棲身的茅屋被大風掀去了屋頂,瓢潑的大雨讓這位躲避戰亂的詩人,在破屋中凄風楚雨熬過了漫漫長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距今已過去1261年了,但這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在風雨交加中吟唱的「安得廣廈千萬元⋯⋯」,至今仍觸動著不少人的心。 ...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 #涨知识 #读书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试题详情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答案:C。解析: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住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王勃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唐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则天上表建议十二事: 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 五...
上元元年八月,上皇移居西内甘露殿。力士与内官王承恩、魏悦等,因侍上皇登长庆楼,为李辅国所构,配流黔中道。力士至巫州,地多荠而不食,因感伤而咏之曰:“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宝应元年三月,会赦归,至郎州,遇流人言京国事,始知上皇厌代,力士北望号恸,...
唐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则天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 二,给复三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