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体空是佛教中关于布施的核心观念,强调在行善时应摆脱对施者、受者及所施之物的执着,以达到清净无碍的境界。其内涵可从三个层面具体解析,最终指向破除执念、回归平等与慈悲的修行目标。 1. 施空:超越施者的自我执念 布施者需认识到“能施之人本空”,即不因自身付出而产生优越感...
①、从度众生上讲,三轮是我、他、还有度化这件事情,体空:度人不为名利,无我无私,在做的时候没有我是,我能,我慢,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去做,就是三轮体空。 ②、从根尘识上讲三轮是眼(根)看到物质(色尘)落入受,打结产生(识)迎拒,三轮体空是说在六根接触六尘的当下,保持触灭,不迎不拒,保持一种空触,...
三轮体空是佛教中关于布施时的一种重要理念。 具体来说,三轮体空,又称三事皆空、三轮清净,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于能施(施者)、所施(受者)及施物三轮。在布施的过程中,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被称为三轮。而三轮体空则要求在行施后,这三轮相不存于心,即施者不应执着于自己的布施行为,不应期待回报或...
布施不应着相,应当观察施者、受者、所施物皆空。术语简介 谓布施时,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则能催碾执着之相,是名三轮体空。一、施空,谓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岂有我为能施?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二、受空,谓既体达本无我为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之者,...
三轮体空,又称三事皆空、三轮清净,指学佛修行布施的时候,知道满怀爱心,奉献自己是修行的一种,修行诸功德中,布施第一。布施是对治自己的贪心,在修行过程中,是通过布施的方法,去除自己的贪心,并且通过布施的行为,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不受贪欲的覆盖,还得清净,也透过布施的外相,深入内心,...
佛法中的“三轮体空”指的是在布施时,对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三轮的执着全部消除,达到三轮皆空的境界。具体来说,“三轮体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施空:指能施之人体达自身本空,既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时便无希求福报之心。这意味着在布施过程中,施者不再因为自己的付出而期待回报,而是出于一种无私的心...
什么是“三轮体空” 三轮体空也叫三轮清净,《般若经》等所说修菩萨六度行的般若法要。 三轮,一般指能、所、物。以布施来说,施者、受者跟所施物谓之三轮,在我们布施的时候,如果心中存有三轮相,就是有相三轮...
谓布施时,体达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则能摧碾执着之相,是名三轮体空。 〔一、施空〕,谓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岂有我为能施。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是名施空。 〔二、受空〕,谓既体达本无我为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之者,是名受空。 〔三、施物空〕,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谓能...
1、三轮体空就是《金刚经》上讲的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能布施的我,也没有所布施的人,并布施之物亦无,是之谓三轮体空。2、没有能布施的我是离我相,没有所布施的人是离人相,布施之物也没有是离众生相。前三即无,布施的时间也没有,是离寿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