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衣一钵,作为比丘的随身物品,不仅承载着物质需求,更象征着出家僧侣的精神风貌。三衣,被誉为“福田衣”或“百衲衣”,象征着出家人的功德与精神境界。而钵,作为接受供养的饮食器具,亦被称为“应量器”,寓意着出家人的慈悲与智慧。三衣,包括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统称为袈裟。每一种三衣都蕴含着特定的...
在佛教传统中,比丘的日常生活遵循严格的戒律,其中一项重要的规定是常携三衣一钵。据《摩诃僧祇律》记载,出家修行者为了体现简朴与离欲,不论何处居住,都须保持身上的三件僧衣和一只乞食的瓦钵,犹如鸟之双翼,始终相伴。三衣是佛教徒的象征,代表贤圣沙门的身份,而钵则是出家者的必需品,象征着...
袈裟包括: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三衣一钵中的三衣即此。顺治帝作诗云:钵盂到处任君餐,唯有袈裟披肩难。三衣是︰ (1)下衣(antarava^saka,安陀衣)︰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如人所知,由于它的作法,下衣也称为五条,这种词语传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间。 (2)上衣(...
三衣通常指的是内衣(大衣)、上衣(中衣)和外衣(粪扫衣),它们代表了僧侣的修行层次和生活简朴。一钵则用来盛放日常饮食,体现了出家人对物质需求的严格控制。这些简单的物品,不仅反映了佛教的教义,也成为了出家人修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衣一钵的持有,不仅体现了出家人的生活纪律,也承载...
佛陀时代,佛陀要求他的弟子唯蓄三衣一钵。此三衣一钵非唯要求出家弟子,一切佛弟子都当持此三衣一钵。三衣者,少欲,知足,无为。一钵者,一心、寂静、安乐。又三衣者,无相衣,无作衣,无着衣。一钵者,空钵、无所有钵,无所得钵。持此三衣一钵,是名佛弟子;蓄此三衣一钵,是名出家僧。非持五条、七条、九...
【三衣】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唱导·昙光》:“宋明帝於湘宫设会,闻光唱导,帝称善,即敕赐...
“一钵与三衣”出自唐代姚合的《送无可上人游边》。“一钵与三衣”全诗 《送无可上人游边》唐代 姚合 一钵与三衣,经行远近随。出家还养母,持律复能诗。春雪离京厚,晨钟近塞迟。亦知莲府客,夜坐喜同师。作者简介(姚合)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
三衣了冬夏,一钵饱山林。意思:三个穿了冬夏,一个碗饱山林。出自作者[宋]顾逢的《赠僧足庵》 全文赏析 这首诗《幽居不可寻,高卧白云深》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纯朴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首句“幽居不可寻,高卧白云深。”描绘了诗人深藏在白云缭绕的山林中的隐居之所,表现出一...
所谓三衣一钵,钵就是出家人吃饭用的碗,衣是把布剪成方块儿,剪成田字形,这个称福田衣,一共有三种:形状是5条方形,也称干活衣,干活在佛门里面叫出坡,这是劳动,或者坐卧的时候穿的!还有7条衣,是讲经说法的时候穿的;凡是参加大型活动以及极为隆重的仪式,出家师都是穿九条衣,就是大衣意思!这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