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一说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清廷入关后为对付南明和其他反清势力的反抗,封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
但年轻的康熙力排众议,认为三藩已经尾大不掉,长此以往必然会起兵作乱。他数次强调藩镇的危害:“朕以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故决意撤回。”随后断然下令准许平西、靖南两王之奏请。康熙一意孤行,冒失地下令撤除三藩。这使得三藩与朝廷的矛盾骤然激化起来,随着撒藩令传至云贵、广东、福建几省后...
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耿继茂为靖南王 后子精忠嗣 ,镇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 可喜子 ﹑耿精忠相...
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由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广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将领,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占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对明朝...
吴三桂进入湖南后,由于缺乏粮饷,就大加掠夺勒索,强迫百姓参军。当清军最终进入云南的时候,当地的少数民族纷纷下山,给清军提供粮草,甚至直接加入了清军阵营。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三藩”民心尽失,自然就无法成功。二,派系林立,各自为战 清朝建立了,推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其政府的运转效率是经过一次次...
由此三藩才在表面上统一了战线。其余响应吴三桂的原清朝将领也有很多表面上顺从,实际上暗中联系清军,给自己留下后路的,如广西的孙延龄、傅弘烈。所以没有那么多人愿意为吴三桂卖命,所谓“天下群雄响应”不过是一个表象罢了。康熙帝也是深知三藩内部并不团结,才对症下药,颁布诏令,停止对耿精忠、尚可喜的废藩,并且...
可是,三藩之所以被视为大患,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军费开支。更是因为吴三桂等人在自己的领地内,还享有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就拿云南来说,当时云南的采矿、茶叶、田赋、土司勒派等地方财政收入,都被吴三桂揽入了自己的腰包。朝廷收不到一两银子。并且,吴三桂还有推举官员的权力。按照《皇清奏议》的记载,顺治、康熙...
吴三桂镇守云贵两省,尚可喜镇守广东,耿仲明镇守福建,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非常大,远超当地地方官员,并实际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甚至吴三桂还能自主选拔文武官员,号称“西选”。 “西选”之官几遍各地,以至于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 顺治十七年(1660年),平西王吴三桂一家的俸饷九百余万,再加上福建广...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他们均来自于辽东。明末,毛文龙在朝鲜皮岛建立了东江抗金基地。但是毛文龙秘密和皇太极联络,消极抗金,杀良冒功,最终被袁崇焕所杀。毛文龙被杀后,其部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投靠登州孙元化。后来,三位将领对朝廷不满,发动了吴桥兵变,携带大量的船只、大炮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