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正的《七步诗》却原是六句,据南朝刘宋《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上面我们讲了那么多关于七步诗的故事,现在讲讲三步成诗和五步成诗的故事,写诗的人个个都是才高八斗。第一个对曹植不服气的就是唐朝的史青,他曾上书唐玄宗说...
这首诗的标题是《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準七岁时所作。世人皆知曹植七步成诗,但很少有人知道有位神童只需三步。有一次寇準的父亲大宴宾客,众人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有位客人逗小寇準,能否以附近的华山为题来写一首诗?只见寇準一边踱步一边思考,一步、两步,到第三步的时候,就吟诵出了这首诗。所以曹...
史料记载,寇准七岁时,一天,父母在家中摆宴,宾朋满座。酒至三巡,有人向主人提议:“闻令郎善诗,请即席吟一首。” 寇准请客人出题,因此地离华山不远,客人即以“华山”为题,让小寇准吟诗。小寇准三步未出,一首绝句已脱口而成: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
这三步诗,其实原名叫《七步诗》。话说当年,曹丕当了皇帝,对曹植那是满心嫉妒和猜疑,就想找个由头把曹植给办了。于是乎,曹丕就给曹植出了个难题,让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作不出来,那可就小命难保喽! 你想想,这得是多大的压力啊!可曹植是谁?那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就在这生死关头,他迈着步子,脑子里...
要比那曹子建还要高出一斗!柳公权急忙躬身施礼,说——陛下过誉了,臣怎么敢和曹子建相比呢?柳公权是否真的“三步成诗”,并不重要,这和曹植是否真的“七步成诗”一样,不必较真,也无法考证。但不影响这一类的雅事,成为人们的谈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柳公权和曹植一样的才思敏捷,功力深厚。
只见他往前走了三步,即兴赋诗一首: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这马屁拍得唐文宗那是通体舒泰、拍手叫绝,连连称赞柳公权“子建七步,尔乃三焉”。人家曹植要七步才能成诗,柳公权只需要走三步,真是了不起!再来说说寇准三步成诗的背景故事。故事发生在寇准七岁,那一天,他爸妈张罗着...
书法家信手拈来三步诗 据《旧唐书》记载,某日,大书法家柳公权陪文宗在未央宫里闲聊,恰逢皇帝刚把一批御寒棉衣送给了边关将士,文宗便要柳公权做首诗歌颂一下这项政绩。 柳公权三步之内竟口占一首五言绝句,诗云: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
唐文宗一看,这才走了三步,十分开心,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寇准三步诗 到了宋朝,也有一个神童,这就是北宋名相寇准。寇准小的时候,也因为神童的名声被众人熟知。寇准的父亲有一次和朋友聚会,朋友们都知道寇准聪明,就叫他作首诗。当时聚会的地点正好在华山附近,大家就让寇准以华山为题。寇准小脑袋一转,马上道...
这首诗一气呵成,写出了华山的高大雄伟。登上山顶,上面只有青天,群山都在它的脚下,抬头就是一轮红日,云朵在山腰盘旋。就像杜甫的《登泰山》一样,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小诗人的少年壮志。上面的这些七步诗、五步诗、三步诗,诗人稍加思索,几乎是信手拈来,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佳作,可见古人作诗的用功程度。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