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填堰 杨填堰现状 杨填堰,位于湑水河中游段左岸,其防洪与灌溉功绩同样不容小觑;相传建于西汉年间,宋代之前叫作张良渠。《水经注》有文“(湑)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到了南宋绍兴五年,抗金名将杨从仪任洋州...
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原公镇夭庄村湑水河左岸,始建于汉代,宋代以前称张良渠。目前灌溉农田1.21万亩。 山河堰修建在褒河上,引褒河水自流灌溉汉江以北的田地;五门堰和杨填堰都修在湑水河上,引水灌溉城固、洋县的田地。 2017年10月,“汉中三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
春灌的水来自石门水库,而石门水库的前身正是山河堰。汉中地区自古灌溉渠系发达,在汉江大大小小的支流上,先后存在过上百处古代堰坝水利工程,优渥的灌溉条件让这里成为“西北小江南”。2017年,并称“汉中三堰”的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今,汉中三堰的古堰、古建筑得到妥善保护,经过...
三堰是重庆市的地名,以地形地貌得名。地名含义 因境内一小河筑有三道河堰,居民在此居住,故名。历史沿革 1949年属合靖乡十保,1953年为合靖乡清溪村,1958年为合靖公社七大队,1981年命名为合靖公社三堰大队,1984年更为合靖乡三堰村。由于经济发展,人口迁徒,退耕还林等因素的影响,此地名慢慢消失。
它就是汉中三堰,包括山河堰、杨填堰和五门堰。据宋代《山河堰赋》记载,汉中三堰的主体工程由汉代相国酂侯萧何、懿侯曹参创建。因而又称箫曹堰。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处于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南侧。这里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河流众多,也是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发源地。秦朝末年,项羽、刘邦起兵...
第二堰名柳边堰,亦称官堰。据民国28年(1939)《陕西水利》载:该堰位于褒城县东门外,堰长320米,底部贯以木桩,卵石垒砌。引水口在褒河左岸河东店街后,输水干渠曲折东行,至汉中十八里铺南入汉江,全长35公里,支渠60余条,灌田5.4万亩。第三堰在第二堰下游约1公里处,左岸引水,渠长近10公里,民国30...
“汉中三堰”,即山河堰,五门堰和杨镇堰,在陕西省汉中市,始建于西汉初年,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经历代修缮保护,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手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2017年入选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本文版权归 拉蒙人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一排排漂亮的安置房整齐的排列,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绿树成荫,住户门前村民团团围坐或打扑克或摆龙门阵……走进官渡镇三堰村的集中安置点,一幅崭新的新农村画面映入眼帘。 “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比城里人一点儿也不得差。”一提起现在的日子,现年60多岁王大平老人脸上满是幸福地笑容。
三堰村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位于道堰镇西部,紧邻沙西线,与青杠树村和八步桥村及古城镇、团结镇接壤,距成都市区20分钟车程,村道四通八达,交通便捷。三堰村是2005年由原三堰村与原界龙村合并而成,14个社。三堰村乡镇企业较为发达,村内有15个企业,村内较大的企业有鸿巨家俱厂、高压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