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腹地,在抵御后突厥的进攻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三受降城修筑之后,唐朝陆续在黄河外围突厥腹地修筑了一些军事设施,它们连同以前修筑的边防设施,一起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网,成为唐王朝防备后突厥南下的第一道防线。
关于这三座受降城的记载,主要有《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唐会要》、两《唐书》、《资治通鉴》和吕温的《三受降城碑铭》、李华的《韩国公张仁愿庙碑铭并序》等文献。 关于三受降城,《通鉴》所记最为周详,其书卷二〇九中宗景龙二年(708)云: 三月,丙辰,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中受降城...
神龙三年(707年),摄御史大夫,大破突厥后,在黄河北岸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又置烽候一千八百所,自是朔方无复寇掠,曾举荐张敬忠等七人,均以文吏著称,多至大官,时论称其有“知人之鉴”,后官至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累封韩国公。事迹见《旧唐书》卷九十三、《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 大唐塞北三受降城...
“三受降城无壅城”出自宋代陆游的《军中杂歌》。“三受降城无壅城”全诗 《军中杂歌》宋代 陆游 三受降城无壅城,贼来杀尽始还营。漠南漠北静如扫,清夜不闻胡马声。作者简介(陆游)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
一、唐代三受降城建立之由来的简要探析 三受降城的主修将领名叫张仁愿,在唐朝初期由于长期受到其他番邦势力的侵扰,张仁愿就向唐朝的统治者请愿,在黄河之北修建了三座防御城,也就是所谓的三受降城。1、唐代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中原腹地而建立起了受降城来庇佑国家安稳 受降城的建立是因为外敌危害才建造的,对此史料...
一、唐代三受降城建立之由来的简要探析 三受降城的主修将领名叫张仁愿,在唐朝初期由于长期受到其他番邦势力的侵扰,张仁愿就向唐朝的统治者请愿,在黄河之北修建了三座防御城,也就是所谓的三受降城。 1、唐代为了防御外敌入侵中原腹地而建立起了受降城来庇佑国家安稳 ...
三受降城是在后突厥势力南下、不断侵扰唐朝北疆的产物。唐朝通过三受降城的修筑,将北部边疆推进到突厥腹地三百余里,这条防御线也成为后世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分界线。 受降城 唐朝通过三受降城,在北部连续形成了一条连贯的防御体系,有效的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断绝了突厥人的财富和物资来源,使得其国内矛盾加剧,不...
。三座受降城的修建,大唐向北拓地三百里,直接改变了大唐对突厥的态势。进攻方面大唐在黄河北阴山南有了战略支点,唐军可随时对突厥展开打击。防守方面,增强的战略纵深和完备的防御体系使得突厥不可能轻松对长安北部造成威胁,没了头上悬挂的达摩利斯之剑,唐帝国决策者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制定对突厥政策。
”这里所说的“三降城”,也称“三受降城”,是唐代为防御突厥于景龙二年(708)由张仁愿建议并主持修筑的三座军事城池,其中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中滩乡大黑河东岸,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东胜城,即元东胜州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洪武初年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