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柱楼辗转归于姓人家所有,清末又由蔡映辰创办的栟茶启秀两等小学购买,作了高小部的校舍,一柱楼的上层被利用为图书仪器楼。辛亥革命后,戴名世、吕留良等人的案件陆续昭雪,徐述夔的乡人也写文章考证诗狱的始末,寻找与徐述夔相关的遗物,为之定乡谥、立嗣续、建祠宇,对一柱楼进行整修,缪文功还特地跑到南通请...
乾隆二十八年(1763),徐述夔去世,其子徐怀祖将父亲遗稿《一柱楼和陶诗》《一柱楼小题诗》《周易释义》等刊印,请父亲的同年沈德潜为之作传,以尽为人子的一片孝心。这在封建社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意十五年后却导致轰动一时的“一柱楼诗案”,列清代“四大文字狱...
心灰意冷的徐述夔决心抛弃功名利禄,在其乡里栟茶镇建了一座读书楼,此楼“中以一柱支之,众梁纷架其上,楼梯筑于楼外”,故名曰“一柱楼”。自此, 他整天在自己修建的一柱楼里,著书吟诗度日,写下了《一柱楼编年诗》《一柱楼小题诗》《一柱楼和...
栟茶徐述夔一柱楼诗案在清代文字狱中算得上有一号,后人常常引用“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两句,似乎成了文字狱的标志。其实这两句并不是徐述夔写的,作者是徐骏,顾炎武的外甥,也因诗集获罪被处死。辛亥革命后,清代冤狱平反者众多,栟茶士绅也掀起了一柱楼诗案的“翻案风”。
徐述夔,乾隆三年在江南乡试中举人,其文《行之以忠》中提及“礼者,君所自尽者也”,被礼部认为违碍,处以罚停会试。后其回到故里,以诗酒遣愁,著述于一柱楼书斋。晚年以知县身份去世。其子徐怀祖编刻其《一柱楼诗集》等著作,后与蔡嘉树产生纠纷。蔡嘉树向徐怀祖之子徐食田提出赎回徐怀祖购买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美食文化在各地源远流长。各地皆有享誉的美食,如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以及云南的过桥米线等。而在江苏如东,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栟茶一柱楼烧饼。栟茶的一柱楼,虽已难觅其迹,但与之相关的一柱楼小故事却流传至今。徐述夔,这位栟茶的望族,因《一柱楼诗...
乾隆皇帝晚年,发生了著名的“一柱楼诗案”,这起案件之所以出名,并非因为涉案人员多、株连面广,而是案件的炮制者是被民间普遍认为的清官刘墉与贪官和珅。 刘墉与和珅,一清一贪,他们两人为何默契的携手炮制一起“文字狱”呢? 事情要从民间学者徐述夔说起:
民间故事:一柱楼诗案民间故事:一柱楼诗案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开始强化思想控制,对出现悖逆和讥讽文字的著述一概收缴销毁。这场运动愈演愈烈,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乾隆更是以编纂《四库全书》为名,鼓励臣民献书,不少有“违碍”的书籍因此落网。一些人看到其中有机可乘,便主动献书求功。这不,大名鼎鼎的“...
一柱楼诗集案 一柱楼诗集案是清朝著名文字狱案件。 该案件因《一柱楼诗集》引发严重后果。《一柱楼诗集》由徐述夔所著。徐述夔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诗集中部分内容被指有不当隐喻。其中一些语句被视为对朝廷不满。例如“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之句。“壶儿”被曲解为影射“胡儿”,犯忌讳。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