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疏】“稀疎”。1.不稠密。《后汉书·庞参传》:“三辅山原旷远,民庶稀疏,故县丘城,可居者多。”五代齐己《寒节日寄乡友》诗:“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郭沫若《行路难》上篇一:“浅黄的沙地上长着些发一样的稀疏的青草。”2.犹言冷落,疏远。元季子安《粉蝶儿·
【驻屐】停步;歇脚。唐杜甫《秋野》诗之三:“稀疎小红翠,驻屐近微香。”宋刘子翚《晚饮》诗:“招提聊驻屐,却去白云堆。”明李东阳《送成宪教谕》诗:“驻屐登昆山,移舟泛秀水。” 【近】〔古文〕《廣韻》其謹切《集韻》《韻會》《正韻》巨謹切,音瘽。《玉篇》不遠也。《詩·小雅》會言近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