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拥有自尊和自尊心的意义 (一)自尊是人的基本需要。 作为自然社会中的生命,人必定希望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这个理想包括过程(目标),也包括过程――这就是在处理社会事务时顺利、心理愉快等现实的理想状态。 作为人类社会的个体,人必定希望自己在社会中有自己的地位,在他人心目中有较好的表现。 因此,马斯洛将自尊...
孩子任性好不好 所谓”任性”就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即知是错误也要坚持。在走访亲友和亲友来访时或外出购物时,孩子的任性往往给家长带来很多尴尬。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任性也在增长,孩子和父母的“间距”也在增长。 “任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人与身具有的个性,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的启迪而表现...
亲子相处之道 许多关于教人如何做父母的心理学丛书,几乎本本都提到亲子之间该如何沟通,虽然这可帮助为人父母者认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但在施行上,好象总无法达到预先设想的效果。
维护儿童的自尊,是保护儿童自尊心的基础工作。维护儿童的自尊有两个维度,一是用自信维护的自尊,二是用他信维护的自尊。 (一)关于自信维护的自尊 自信和自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心理品质,但又有区别。 具有自信的人并非都拥有自尊。相对来讲,自信更强调能力,而自尊还具有道德的正当性。 对于成人来说,如果针对的不是...
成人对儿童的奖励,既有对孩子成绩的肯定,也有对孩子努力、勤奋等个性品质发展的肯定。对于极其个别的突出行为,家长也可以奖励,但奖励不宜过于频繁。 奖励可以分为精神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 精神奖励包括对儿童进行正式的表扬,在其它儿童面前提出表扬,给孩子一朵小红花等; ...
鞭挞孩子,是教育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 ――洛克 《教育漫话》 对于儿童的不当行为,特别是涉及到道德(如伤害他人)、态度(有意识违犯规则)的行为,成人除了给予否定性评价之外,往往还有惩罚作为后缀,以避免儿童再有此类行为。专家认为,适当的惩罚是必要...
在孩子之间相互比较和竞争,是许多家长老师用来激励儿童的方法。但是,大多数儿童不能很好地应付这种竞争,因为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了解竞争的意义和最后结果的含义――即便大家都很努力,也只有一个胜利者。因此,儿童会由于自己没有成为最好的一个,而对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感到气馁,导致自信心的降低,一些孩子会在竞争中退缩...
父母和孩子可谓亲密无间,但父母一般都会告诫孩子不要乱翻自己的东西,也不会把自己所有的秘密都告诉孩子。儿童也一样。当他成长到一定的年龄,例如5岁以后,儿童也会有自己的隐私。 父母必须知道,隐私是儿童成长的标志,儿童有了隐私,才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并会考虑独立负起责任。
所谓敏感性的高自尊是指,儿童对他人的语言和行为过分在意,谁都说不得、碰不得,以敏感性反应来体现的“自尊”。 这样的孩子, 一是期望完美。希望通过自己的完美表现来维护敏感的自尊(这是好的方面,动力更大;但要适度降低,偶尔做不好也不要紧),自我防卫非常强烈。
他不肯认真上学 凯是一个内向、拘谨、警觉性很强的孩子。初次看到他,他神情紧张,谨慎地坐在爸爸身旁。我用关怀的眼光看了看他,向他介绍了一下我自己。他才开始有点放松下来,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爸爸说:我儿子3周岁上幼儿园以后就全托在幼儿园,现在全托在学校。现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