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服务器主动关闭连接导致TIME_WAIT产生了很多.发现系统存在大量TIME_WAIT状态的连接,可以通过调整系统内核参数来解决:打开 sysctl.conf 文件,修改以下几个参数:[root@web01~]# vim/etc/sysctl.conf net.ipv4.tcp_tw_reuse=1net.ipv4.tcp_tw_recycle=1net.ipv4.tcp_timestamps=1net.ipv4.tcp_syncookies...
TIME_WAIT 该状态是最常见的状态,主动方在收到对方 FIN 后,就由 FIN_WAIT_2 状态进入到 TIME_WAIT 状态。 被动断开,这时接收到FIN包,这时,发送方进入CLOSE_WAIT,然后显式进入CLOSE。 CLOSE_WAIT 表示正在等待关闭,该状态只在被动端出现,即当主动断开的一端调用 close() 后发送 FIN 报文给被动端,被动端必然...
由于新的连接必须在前一个连接关闭 2MSL之后才能再次发起,且前一个连接的过时重复报文段在 TIME_WAIT状态的第 1个MSL里就已经消失,因此我们可以保证前一次连接的过时重复报文段不会在新的连接中出现,也就不可能被误认为是第二次连接的报文段 4.3.3 TIME_WAIT状态的自结束 RFC 793 中规定,处于TIME_WAIT状态...
在这四次握手状态中,有一个特别要注意的状态TIME_WAIT。这个状态是主动关闭方在收到被关闭方的FIN后会处于并长期(2个MSL时间,根据具体的实现不同,这个值会不同,在RFC 1122建议MSL=2分钟,但在Berkeley的实现上使用的值为30s,具体可以看www.rfc.net,要是没有耐心去看英文的可以看这个网站www.cnpaf.net里面有...
尽管状态图显示的TIME_WAIT是客户端结束连接的最终状态,但这并不是说一定是客户端的结束状态才是TIME_WAIT,实际上,这是主动关闭连接(active close)的设备(不管是服务端还是客户端)的最终状态。什么是主动关闭连接呢? 如果一个 TCP 的终端(peer)首先对这个连接调用 Close() 关闭连接,就说这个终端发起了主动关闭。
Time-Wait 状态是 TCP 连接在正常关闭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在这个阶段,发起关闭的一方(通常是客户端)会等待一段时间,以确保对方也发送了 FIN 包并被正确接收。这个等待时间通常由系统设置的 2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最大报文生存时间)决定,通常是 2 分钟。
原因1:防止连接关闭时四次挥手中的最后一次ACK丢失: TCP需要保证每一包数据都可靠的到达对端,包括正常连接状态下的业务数据报文,以及用于连接管理的握手、挥手报文,这其中在四次挥手中的最后一次ACK报文比较特殊,TIME_WAIT状态就是为了应对最后一条ACK丢失的情况。
首先,这样做是为了确保最后的ACK能让被动关闭方接收,从而帮助其正常关闭。 TCP在设计的时候,做了充分的容错性设计,比如,TCP假设报文会出错,需要重传。在这里,如果图中主 机1的ACK报文没有传输成功,那么主机2就会重新发送FIN报文。 如果主机1没有维护TIME_WAIT状态,而直接进入CLOSED状态,它就失去了当前状态的上下文...
TIME_WAIT:表示主动关闭,通过优化系统内核参数可容易解决。 CLOSE_WAIT:表示被动关闭,需要从程序本身出发。 ESTABLISHED:表示正在通信 1. 2. 3. 还是看不懂是不是?要想看懂这些东西,需要先了解这些东西是如何产生的,而要说到如何产生的,就不得不提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握手挥手机制是TCP能够建立稳点连接的...
从 上面的示意图可以看得出来,TIME_WAIT是主动关闭连接的一方保持的状态,在发完最后一个ack状态后,发起者的状态会调整为TIME_WAIT。 对于爬虫服务器来说他本身就是“客户端”,在完成一个爬取任务之后,他就 会发起主动关闭连接,从而进入TIME_WAIT的状态,然后在保持这个状态2MSL(max segment lifetime /proc/s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