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散 治咽喉中如有物妨闷,噎塞疼痛,咽物不下。 射干枯梗川升麻犀角屑(各三钱)木香木通(锉。各半两)紫苏子(炒)诃黎勒(去核)槟榔枳壳(去穣,麸炒)赤茯苓炙甘草(各一两) 上锉细,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含化龙脑丸 治咽喉中有物如弹丸,日数深远,津液难咽,作渴疼痛,即须深...
治病藕包。 塘泥(一分)桐油(三分) 上和匀,以鸭毛扫,时时涂,勿令干。 二瓜散 治病藕包。 山布瓜根天布瓜根 上砍烂,入米醋少许,和暖涂之。 或问∶手臂阳明经分生,初如粟米,渐大如赤豆,痛不可忍,旬日大如胡桃,枯紫 色何如?曰∶此名骨蝼疽。若毒游遍身,拘急发搐,呕哕不食,冷汗自出,滑泄烦躁,脉 ...
[上卷] 四十五、鼻渊 )生生子曰∶按书云∶鼻流清涕者为鼻鼽,流浊涕者为鼻渊。《内经·气厥论篇》曰∶“胆移热于脑,则 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启玄子注曰∶厥者,逆也,脑液下 渗,则为浊涕,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渊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上...
书名:幼科释谜朝代:清作者:沈金鳌时间:公元1644-1911年 [卷三] 痞结积癖 痞义为闭。结则实哉。始由痰饮。热蕴如煨。专留腹胁。似盆似杯。营卫气塞。不能往来。非心下痞。易于宣开。故时胀满。按则哭哀。饮食减少。寒热相催。原其所由。脾脏虚羸。久必土败。变难预推。当须养正。勿但结摧。然痞虽...
宜清暑益气,用香薷、黄连、扁豆、人参、黄、 五味、知母、石膏之类。 暑热发渴、脉虚,用人参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 若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凉台水阁,大扇风车,是静而得之,阴症也。其 人必头痛恶寒, 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
《类证治裁》 [清] 林佩琴(公元1644-1911年) [卷之七 淋浊论治] 浊症脉候 赤白浊,脉大而涩,按之无力,或微细,或沉紧而涩,为虚,动滑为实。尺脉虚浮急疾者,皆难治, 迟者易痊。 《类证治裁》,清,林佩琴,公元1644-1911年 中医古籍
治宜调心脾以舒结气,归脾汤去术,养心汤去桂再加归、芍、香附。填精血以滋枯燥, 猪脂丸。反胃初起,多因土弱火衰,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扶胃土以通阳,异功散加益智,丁香、 干姜、砂仁、粳米。益命火以蒸化。八味丸。其立法要使辛滑通痞,姜汁、竹沥、贝母、杏仁、栝蒌、枇杷叶、 韭白汁。而脘痹...
治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由饮食不节或劳伤形体或素有心气 不足 因饮食劳倦致令心火乘脾其人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困倦乏力无气以动气短上气逆急上冲其脉 缓而弦急按之洪大皆中指下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荣周身者也心主血血主脉二者受邪病皆在 脉脉者血之府也脉者人之神也心不主...
和气饮却能兼治。 有经事不通。血入四肢化为水。遂成肿满。非独产后为然。名曰血分。误作水治。其害 不少。 宜调经散。因冷而节。因节而痛。宜大温经汤。冷甚者。去麦门冬。有因惊气上逆。致月经 不通。涎多神昏。昏则不知人。或妄言歌笑。似心风。似五痫。醒时又似正人。或病来身如摇 动...
一消一补诚分 明,脾气素虚者自异。补则积滞邪愈深,消则土伤虚愈至。消补相兼养正宜,枳实之丸为主 治。不动为动为瘕,瘕假真有妙义。右胁食块菔曲草(草果),左胁血块芎桃桂。痰块在 中海石须,栝蒌白茯槟榔备,壮健亦用青棱蓬,瘦弱参少许配。香砂青陈可共加,苏梗 当归姜枣类。妇人有块俱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