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 SPI 的“数据寄存器 DR”把数据填充到发送 F 缓冲区中,通讯读“数据寄存器 DR”,可以获取接收缓冲区中的内容。其中数据帧长度可以通过“控制寄存器 CR1”的“DFF 位”配置 成 8 位及 16 位模式;配置“LSBFIRST 位”可选择 MSB 先行还是 LSB 先行。 2.2.4 整体控制逻辑 整体控制逻辑负责协调整个 SPI ...
数据帧格式 移出数据时 MSB 在前还是 LSB 在前取决于 SPI_CR1 寄存器中 LSBFIRST 位的值。 每个数据帧的长度均为 8 位或 16 位,具体取决于使用 SPI_CR1 寄存器中的 DFF 位。所选的数据帧格式适用于发送和/或接收。 其实就是我们上面也简单的概括了一下。 状态标志 这个我们可以在使用的时候通过查询寄存器...
通过写SPI的“数据寄存器DR”把数据填充到发送缓冲区中, 通讯读“数据寄存器DR”,可以获取接收缓冲区中的内容。其中数据帧长度可以通过“控制寄存器CR1”的“DFF位”配置成8位及16位模式; 配置“LSBFIRST位”可选择MSB先行还是LSB先行。 2.2.4 整体控制逻辑 整体控制逻辑负责协调整个SPI外设,控制逻辑的工作模式根据我...
根据SPI_CR1寄存器中的LSBFIRST位,输出数据位时可以MSB(高位先出)在先也可以LSB(低位先出)在先。主机的数据格式必须要根据从机的数据格式进行设置。 根据SPI_CR1寄存器的DFF位,每个数据帧可以是8位或是16位。所选择的数据帧格式对发送和/或接收都有效。 DFF :数据帧格式 (Data frame format) 0:使用8位数据帧...
SCK 的空闲状态必须和 SPI_CR1 寄存器指定的极性一致 (CPOL 为’1’ 时,空闲时应上拉 SCK 为 高电平; CPOL 为’0’ 时,空闲时应下拉 SCK 为低电平 ) 。 数据帧格式 (8 位或 16 位 ) 由 SPI_CR1 寄存器的 DFF 位选择,并且决定发送 / 接收的数据长度。
SPI控制寄存器1(SPI_CR1) 双向通信数据模式使能位BIDIMODE(Bidirectional data mode enable)在位15,置0为选择双线单向通信数据模式,置1为选择单线双向通信数据模式。 双向通信模式下的输出使能位BIDIOE (Output enable in bidirectional mode)在位14,此位结合 BIDIMODE 位,用于选择双向通信模式下的传输方向,置0为禁止输...
SPI参数配置:上面的原理框图中的CR1寄存器 这个寄存器功能还挺多的,只简单看看重要的几个吧,以后需要的话再看:DFF(SPI一次发8位还是16位),RXONLY(是否是全双工模式),SSM(是否软件控制NSS位),LSBFIRST(发送是先发高位数据还是低位数据),SPE(SPI使能),BR[2:0](波特率控制,波特率本质由SPI时钟决定,因此这个就是...
根据SPI_CR1寄存器的DFF位,每个数据帧可以是8位或是16位。所选择的数据帧格式对发送和/或接收都有效。 状态标志 应用程序通过3个状态标志可以完全监控SPI总线的状态: 发送缓冲器空闲标志(TXE) 此标志为1时表明发送缓冲器为空,可以写下一个待发送的数据进入缓冲器中。当写入SPI_DR时,TXE标志被清除。
SPI有一个16位的数据寄存器SPI_DR,它对应两个缓冲区,1个发送缓冲区,1个接收缓冲区,当在控制寄存器里SPI_CR1里对DFF位设置数据帧格式为8位时,发送和接收只用到SPI_DR[7:0]这8位,15-8位被强制为0,帧格式设置成16位时全用。 读写过程在手册中是这样描述的: ...
其中数据帧长度可以通过“控制寄存器CR1”的“DFF位”配置成8位及16位模式; 配置“LSBFIRST位”可选择MSB先行还是LSB先行。 整体控制逻辑 整体控制逻辑负责协调整个SPI外设,控制逻辑的工作模式根据我们配置的“控制寄存器(CR1/CR2)”的参数而改变, 基本的控制参数包括前面提到的SPI模式、波特率、LSB先行、主从模式、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