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FTS 病毒IgM 抗体阳性; (2)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表现。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SFTS 病毒核酸阳性; (2)临床标本中培养分离到 SFTS 病毒。 (3)SFTS 病毒 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 4 ...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称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引起的一类蜱传感染性疾病。SFTSV于2010年在中国首次被分离命名,广泛分布于中国和其它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其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烧、肌痛、胃肠道表现、局部淋巴结病和血液学异...
布尼亚病毒(SFTSV)粒子整体结构。令人闻之色变的蜱虫传播的病毒之一是布尼亚病毒(SFTSV)。这种病毒会让人患上急性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这是一种在中国首次报道的一种新发出血热,患者会表现发热、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状。目前尚无特效临床治疗药物和疫苗。近日,国际学术期刊...
南京大学吴稚伟教授课题组自2014年开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SFTSV研究。课题组首先从临床病毒学入手,对SFTSV感染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毒载量、细胞因子调节、血清干扰素水平、外周血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树突状细胞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研究 [1]。随后,团队针对SFTSV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注意到,失去...
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抗体IgG(SFTSV IgG)表达。 实验原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我国于 2009 年发现 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 发病,多发于春、夏季。如不及时诊治,SFTS病死率可高...
图1. 布尼亚病毒结构示意图 DIFF SFTSV假病毒应用场景 DIFF SFTSV假病毒为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体外药物筛选平台。其表面蛋白构象结构与天然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病毒相似,可以模拟病毒入侵和感染的机制。SFSTV基因组分为L、M、S 3个片段,分别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 ymemse,Rd...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称为新布尼亚病毒,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一种蜱传布尼亚病毒。SFTSV主要经带毒长角血蜱等媒介生物叮咬传播,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 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 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共识》为临床实现SFTS的规范化诊治提供重要参考。其...
近日,医学院吴志伟教授基于免疫学研究成功研制出抗SFTSV的骆驼纳米单克隆抗体,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这是治疗SFTSV感染的一项重大进展。南京大学吴志伟教授领导的研究组于2014年开始对新型布尼亚病毒进行SFTSV研究。课题组从临床病毒学出发,对急性SFTSV感染[1]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毒载量、细胞因子调控、血清干扰素...
该研究证明SFTSV的NP通过触发线粒体自噬来降解MAVS(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从而阻断MAVS介导的抗病毒信号,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在机制上,SFTSV的NP通过与线粒体翻译延伸因子TUFM相互作用转移到线粒体,并通过与LC3相互作用介导线粒体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