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nel-1是一颗主动微波遥感卫星,由两颗极轨卫星A和B组成。以下是有关Sentinel-1的一些主要特点和产品介绍: 卫星构成: 由两颗卫星A和B组成,执行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 昼夜运行,每12天通过的方式映射全球一次。 重访周期: 单星重访周期为12天,双星座重访周期缩短至6天。 重访周期随纬度变化,在高纬度时...
Sentinel-1为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由两颗相距180°的卫星组成,每6天对整个地球进行一次成像,欧洲和加拿大和主要运输线路重放周期为3天,北极重访周期不到1天。主要应用 监测海冰,溢油,海洋风,海浪和海流,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变形等,并应对洪水和地震等紧急情况 Sentinel-1的雷达可以在四种模式下运行:干涉宽幅(I...
Sentinel-1卫星介绍 Sentinel-1为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由两颗相距180°的卫星组成,每6天对整个地球进行一次成像,欧洲和加拿大和主要运输线路重放周期为3天,北极重访周期不到1天。 主要应用 监测海冰,溢油,海洋风,海浪和海流,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变形等,并应对洪水和地震等紧急情况 Sentinel-1的雷达可以在四种模式下运行...
哨兵1号(Sentinel-1)卫星是欧洲航天局哥白尼计划(GMES)中的地球观测卫星,由两颗卫星(Sentinel-1A和Sentinel-1B)组成,载有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重访周期为六天,可提供连续的全天候日夜图像,非常适用于海洋监测、陆地监测和应急服务的业务应用。Sentinel-1卫星共有四种专用数据采集模式,条带(SM)模式、干涉宽幅(IW)模式...
INSAR监测用Sentinel-1A卫星方案好 Sentinel-1A于2014年4月3日发射升空,在2015年4月至5月期间,卫星系统稳定运行后开始采用12天的重访周期进行不间断全球成像任务。重访周期12天,即在同一个区域每过12天拍摄1景影像。波长为5.6 cm的C波段,比较适中。成像模式是干涉宽幅模式,方位向5 m和距离向20 m,幅宽250公里...
卫星在轨运行高度为693 km,是一个全天时全天候的雷达成像系统,单星重访周期为12 d,而结合Sentinel-1A与Sentinel-1B可将重访周期缩短至6 d[15]。Sentinel-1卫星主要有两种工作模式: 干涉宽幅(interferometric wide-swath,IW)模式和波(wave mode,WM)模式。另外还有两个附加模式;条带(strip map,SM)模式和超...
Sentinel-1是一个主动微波遥感卫星,由卫星A和B构成。其主要特点与产品介绍如下:该卫星由两颗极轨卫星组成,旨在提供全球覆盖的雷达图像。Sentinel-1的重访周期为12天,确保全球区域在较短周期内得到观测。波段和极化方面,Sentinel-1具备多种波段和极化配置,支持更全面的地球表面探测。工作模式和分辨率上...
哨兵1号(Sentinel-1)卫星是欧洲航天局哥白尼计划(GMES)中的地球观测卫星,由两颗卫星(Sentinel-1A和Sentinel-1B)组成,载有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重访周期为六天,可提供连续的全天候日夜图像,非常适用于海洋监测、陆地监测和应急服务的业务应用。Sentinel-1卫星共有四种专用数据采集模式,条带(SM)模式、干涉宽幅(IW)模式...
图1 Sentinel-2(哨兵二号)卫星的重访周期 (图片来源:https://sentinel.esa.int/web/sentinel/user-guides/sentinel-2-msi/revisit-coverage) 两颗卫星Sentinel-2A和Sentinel-2B在相同视角条件下,每5天重访陆地地表的大部分区域。由于相邻轨道的不同条带会重叠,重访部分区域的周期在不同视角条件下会不相同,但最多...
哨兵-1卫星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693km,倾角98.18°,轨道周期99min,重访周期12天。星上数据存储容量为900Gbit(寿命末期),测控链路采用S频段,上行链路数据传输率为4kbit/s,下行数据传输率为16kbit/s、128kbit/s和512kbit/s;数传采用X频段,数据传输速率为600Mbit/s。此外,哨兵-1卫星还装载了一台激光通信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