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据质量对SBAS-InSAR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因此在数据收集和预处理阶段要确保数据的质量。 2.选择合适的干涉对和处理参数,以提高形变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3.在相位解缠过程中,要注意解缠算法的选择和参数设置,避免出现解缠错误。 4.对SBAS-InSAR结果进行精度评估时,要选择合适的验证方法和数据。 5.在结果应...
本文将介绍SBAS/InSAR处理流程。 1. 数据获取 SBAS/InSAR处理需要使用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可以从卫星数据共享平台或商业数据提供商处获取。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时间序列应该覆盖目标区域的多个时间点,以便进行形变监测。 2. 数据预处理 SAR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校正、滤波、配准等。其中,校正包括辐射...
利用SBAS-InSAR技术对西安市区的14景Sentinel 影像进行处理,本次实验获取了研究区在2019-2020年的基本沉降信息。 以下介绍SBAS技术的操作流程,以西安市区为例: 1,下载数据,数据源为‘欧空局哨兵数据‘,共有14景数据,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2,数据导入,import data--->Sentinel 1A 3,数据裁剪,由于原始数据图幅涉及...
多主影像选择: SBAS-InSAR首先从一系列SAR(合成孔径雷达)影像中选择多个主要参考影像。这些主影像的选择基于它们与其他影像的时间和空间基线关系,以确保它们在时间序列中能够代表地表变化。 时空基线阈值设置: 接下来,SBAS-InSAR技术会设置合理的时空基线阈值。这些阈值用于确定哪些次级影像将与主影像组合以进行差分干涉处理。
1 SABA-InSAR原理简述 **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mallBaselineSubsetInSAR,SBAS-InSAR)**由Berardino等人于2002年提出,不同于PS - InSAR的单主影像,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多主影像的InSAR时间序列方法。它通过短基线原则,将大量SAR数据组合为具有多个主影像的干涉子集,每个子集内的干涉对基线长度均低于临界基线...
SBAS-InSAR的数据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关键步骤:多主影像选择:首先,从多个SAR影像中选择一个作为公共主影像,用于后续的配准和处理。干涉子集构建:根据短基线原则,将数据分组形成多个干涉子集,每个子集内的干涉对基线长度都较小,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地形相位模拟:利用外部参考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来模拟并去除每个...
差分干涉测量短基线集时序分析技术(SBAS-InSAR)在大区域、长时间序列的地面沉降监测领域展现巨大潜力。本文以西安市区为例,通过14景Sentinel影像的处理,揭示了该区域在2019-2020年期间的基本沉降情况。操作流程如下:首先,下载数据,数据源来自欧空局哨兵数据,包含14景影像,时间间隔为一个月。其次,导入...
1. 小基线集的形成: 首先,SBAS技术将所有的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按照空间基线和时间基线的阈值进行组合,形成一组小基线集。这意味着在每个小基线集内,SAR数据的时空基线较短,有利于后续形变计算。2. 小基线集内形变计算: 在每个小基线集内,SBAS-InSAR使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形变计算。这可以有效地估计每个...
SBAS-InSAR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选择公共主影像:虽然SBAS-InSAR使用多个主影像,但需要选择一个公共主影像用于配准。这有助于确保不同干涉子集之间的相位一致性。 模拟和去除地形相位:使用外部参考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模拟并去除每个干涉对的地形相位。这一步骤可以消除地形引起的相位变化,使监测结果更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