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V F蛋白促进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是一种I 类融合蛋白,其在受感染的细胞或病毒囊膜上为F2-F1 异二聚体构成的三聚体结构。RSV F蛋白存在融合前构象与融合后构象,当F蛋白介导病毒和细胞的膜融合或自发转变为更稳定状态时,F蛋白由亚稳态的pre-F不可逆...
5.p27对F蛋白结构的影响 RSV F四聚体结构的首个证据研究是在2000年,当时Calder等人使用电子显微镜显示RSV/A Long株的F蛋白三聚体聚集成蔷薇状结构,呈锥形或棒棒糖状棒。将RSV F蛋白与副流感3型和5型(PIV3和PIV5)F蛋白结构进行形态比较表明,锥形三聚体可能对应于...
RSV F蛋白促进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是一种I 类融合蛋白,其在受感染的细胞或病毒囊膜上为F2-F1 异二聚体构成的三聚体结构。RSV F蛋白存在融合前构象与融合后构象,当F蛋白介导病毒和细胞的膜融合或自发转变为更稳定状态时,F蛋白由亚稳态的pre-F不可逆地转变为post-F(图1a)。 图1b显示了F蛋白的主要中和...
下图4展示的是RSV病毒表面F蛋白在病毒感染入侵宿主细胞中的结构变化过程,熟悉新冠Spike-ACE2结合感染过程的大家,可能看这个图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图4 RSV病毒结合受体后F蛋白构象变化介导膜融合侵入示意图 (参考文献6) 既然RSV抗原蛋白F也有不同的融合前后构象,那设计一种融合前构象的F蛋白(Pre-F)用于疫苗的...
图1 RSV F蛋白在前融合和后融合构象中的结构。(A) 一级结构显示了F1和F2亚基(细线)之间的二硫键,N-糖基化位点(▽),以及F1 N端的融合肽(FP);p27肽段显示在R109和R136切割位点之间(箭头)。在(B) 前融合和(D) 后融合构象中的F蛋白三聚体,N-糖基化位点N27、N70和N500被建模为棒状。前融合(C)和后...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RSV病毒结构的特殊性。RS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在8种结构蛋白中,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 F)和粘附蛋白(attachment protein, G)是病毒入侵人体的关键,二者都可以成为病毒研发的理想靶点,而由于G蛋白变异较多相对不稳定,F蛋白便成为了重要靶点。
RSV F蛋白概述Fusion protein F蛋白为RSV表面的 I 型跨膜蛋白,包括N端裂解肽和C端锚区,它的前体为非活化的F0蛋白。F蛋白需要通过构象变化来介导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的融合,在宿主细胞膜锚定后,经氨基端糖基化修饰,F0前体被酪氨酸蛋白酶裂解成为由二硫键相连的F1、F2 两个亚单位,随后形成三聚体的发夹结构,促进...
RSV的F蛋白为三聚体结构,通过剧烈的构象变化来介导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的融合。在融合启动前,F蛋白采用融合前构象,这种构象是不稳定的,具有较低的能量屏障,在距离宿主很近的时候,融合肽插入宿主细胞膜中,F蛋白得以跨越病毒包膜和宿主细胞两层膜。随后,F蛋白形成三聚体的发夹结构,将两层膜连接在一起,促进融合,融合...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RSV病毒结构的特殊性。RS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在8种结构蛋白中,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 F)和粘附蛋白(attachment protein, G)是病毒入侵人体的关键,二者都可以成为病毒研发的理想靶点,而由于G蛋白变异较多相对不稳定,F蛋白便成为了重要靶点。
这与它的结构有关,RS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RSV的基因组全长约15Kb,包含10个基因,编码11种蛋白,包括8种结构蛋白(F、G、M2-1、M2-2、SH、N、P、L)和 3 种非结构蛋白(NS1、NS2、NS3)。其中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 , F)和粘附蛋白(attachment protein, G)是病毒入侵人体的关键。G蛋白能与宿主细胞膜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