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p27对F蛋白结构的影响 RSV F四聚体结构的首个证据研究是在2000年,当时Calder等人使用电子显微镜显示RSV/A Long株的F蛋白三聚体聚集成蔷薇状结构,呈锥形或棒棒糖状棒。将RSV F蛋白与副流感3型和5型(PIV3和PIV5)F蛋白结构进行形态比较表明,锥形三聚体可能对应于...
RSV F四聚体结构的首个证据研究是在2000年,当时Calder等人使用电子显微镜显示RSV/A Long株的F蛋白三聚体聚集成蔷薇状结构,呈锥形或棒棒糖状棒。将RSV F蛋白与副流感3型和5型(PIV3和PIV5)F蛋白结构进行形态比较表明,锥形三聚体可能对应于前融合F(触发前),而棒棒糖形三聚体对应于后融合F(触发后)蛋白。 Gozáles...
对其中高中和抗体的研究发现他们主要识别融合前的构象表位,并且部分高中和效价抗体仅识别融合前(pre-fusion)蛋白结构,而不识别融合后(post-fusion)蛋白结构,如D25抗体仅识别融合前结构才具备的表位 “φ” ; 对野生型的F蛋白序列进行大量突变,然后用D25类抗体进行筛选,以获得突变后能相对稳定存在,且表达量较高的Pr...
RSV F蛋白促进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是一种I 类融合蛋白,其在受感染的细胞或病毒囊膜上为F2-F1 异二聚体构成的三聚体结构。RSV F蛋白存在融合前构象与融合后构象,当F蛋白介导病毒和细胞的膜融合或自发转变为更稳定状态时,F蛋白由亚稳态的pre-F不可逆...
1. RSV pre-F 亚单位候选疫苗DS-Cav1的设计 RSV F蛋白促进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是一种I 类融合蛋白,其在受感染的细胞或病毒囊膜上为F2-F1 异二聚体构成的三聚体结构。RSV F蛋白存在融合前构象与融合后构象,当F蛋白介导病毒和细胞的膜融合或自发转变为更稳定状态时,F蛋白由亚稳态的pre-F不可逆地转变...
Jose Melero 对 RSV F 蛋白结构的一系列相关研究,一直采用的是 Long 毒株 F 蛋白,而 Mark E. Peeples 采用的是存在 6 个氨基酸差异的 D53 毒株 F 蛋白。因此,Mark E. Peeples 认为 Jose Melero 观察到的 RSV F 蛋白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均处于融合后构象。因为 Jose Melero 推测认定的融合前(未切割)和融合后...
9月27日,中国生物研究院(新型疫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以研究论文形式在线发表了最新科研成果《基于柔性区域改造的RSV F蛋白融合前构象稳定性突变设计》(Mutating a flexible region of the RSV F protein can stabilize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该项研究利用计算结构生物学交叉学科技...
SH(小疏水蛋白):跨膜蛋白,可能与病毒逃逸有关。 G(粘附蛋白):G蛋白负责将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表面,启动感染过程。G蛋白高度变异,与抗原表位决定簇和病毒基因多样性的关系密切,在区分RSV A、B亚型方面起重要作用。 F(蛋白):F蛋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的融合,使病毒进入细胞内。因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成为药物和疫...
可以向蛋白内部引入发挥稳定作用的突变(右侧小圆圈区域),使其保持融合前构象,并保留顶端中和敏感表位,作为疫苗抗原。RSV F疫苗的胞外域可通过限制C末端(右侧大圆圈区域)的方式作为可溶性三聚体蛋白(右)递送;如果通过基因递送方式在细胞内表达,可通过保留跨膜结构域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