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a基因突变试验作为1项不依赖特殊模型的体内致突变性评价试验,可作为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为阳性的化合物的后续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与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和其他体内遗传毒性试验整合,并实现基因突变的动态监测,符合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国际协调理事会(ICH)S2(R1)指导原则 [10]的要求。ICH M7(R1) [11]中也指出,当细菌回复...
Pig-a试验可有效研究体细胞基因突变,是监管安全评估中细菌突变实验的补充。正如经合组织试验指南所述,它能很好地融入各种毒理学研究,使其成为评估致突变性和探索其他体外系统中已被识别的潜在基因毒性的重要工具。我们的研究重点是评估连续给药三天后暴露于N-亚硝基-N-乙基脲(N-Nitroso-N-Ethylurea)和苯并(a)芘(B...
Pig-a基因突变试验是以正常哺乳动物细胞Pig-a基因缺失为报告基因,以与Pig-a基因相关的细胞表面蛋白表达为检测对象的基因突变风险评价方法[10]。本研究使用L5178Y细胞开展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该方法为课题组在国内首次建立并已完成初步方法学验证。...
近几年来,一项新的体内致突变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受到广泛关注,该试验的检测终点为基因突变,且能够利用流式细胞术对人体突变细胞频率实现高通量检测。 Pig-a基因位于人类X染色体,编码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复合物,参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连接蛋白的早期合成。当Pig-a基因发生突变时,细胞不能正常合成GPI连接...
大黄素型蒽醌为一类以大黄素为母核且具有蒽醌环致突变警示结构的化合物,包括羟基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等(图1),其细菌回复突变试验结果以导致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7和TA98回复菌落数增加为主 [1]。目前观点认为,大黄素型蒽醌的致突变作用是由其蒽醌环的平面致密环结构引起的,该结构可以...
与编码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的Hprt基因突变实验以及Tk基因突变实验相比具有高通量、试验周期短、特异性强的特点。体外Pig-a基因突变实验目前最常用的细胞系包括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3.7.2C[13],人成淋巴母细胞系TK6[14]和与之同源的人淋巴瘤细...
内容提示: 书书Pig-a 基因突变试验研究与应用进展霍娇,李岩,陈锦瑶,张立实(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省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摘要: Pig-a 基因位于人类 X 染色体短臂,参与糖基磷脂酰肌醇( GPI) 连接蛋白的早期合成。Pig-a 基因突变后不能正常合成 GPI 连接蛋白,致使细胞表型...
3、啮齿类动物外周血红细胞pig-a试验是近年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可以高通量检测体细胞突变的体内动物试验。在202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啮齿类动物红细胞pig-a试验指导原则,将该试验列入用于评价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指导原则。pig-a/pig-a基因在啮齿类、非人类灵长类和人类中具有高度保守性,作为一个内源性的报...
1.大鼠外周血pig-a基因突变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目标组织采集,采集受试大鼠外周血;所采集的外周血为自然流动静脉血或动脉血,并使用1000u/ml肝素钠溶液混匀防止凝血,其中外周血与1000u/ml肝素钠溶液体积比为5:1,然后将混合的外周抗凝血置于4℃避光环境保存待检; 步骤二:...
该基因的单一突变即可破坏 GPI 的合成 ,导致细胞表面 GPI 锚定蛋白缺失[3],因此 ,可以以细胞膜表面 GPI 锚定蛋白的表达水平作 为考察致突变性的生物标志物.Bryce 等[5]和 Miura 等[4]于 2008 年首次报道了大鼠外周血 Pig-a 基因突 变试验 ,作为 1 种使用普通动物评估化合物体内致 突变性的方法.除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