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C颗粒,全称是Multi-Level Cell,意思是多层单元。每个晶体管可以存储两位数据,这意味着它相较于SLC颗粒,拥有更高的存储密度。理论上,MLC颗粒的擦写次数在3000到5000次之间,非常适合普通消费者使用。它的性能和寿命之间有一个不错的平衡,既能保证数据的稳定存储,又不会过于昂贵。 不同颗粒类型对比🔍 市面上常见...
MLC颗粒是一种固态硬盘的存储芯片,它采用多层堆叠的设计,能够在极小的体积内容纳较大的电容值。这个特性使得MLC颗粒在存储和传输数据方面表现出色。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储存2bit的数据,这意味着每个晶体管可以有两个电压值,从而增加了数据的存储精度。虽然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储存更多的数据,但这也导致了它的寿命相对较短。
MLC:即Multi-Level Cell,可以在每个cell单元储存两个数据,所以每个单元存储的数据更多,成本也更低,传输速度变慢但是在SLC停产的现在,消费级SSD连MLC也很难见到了。 但也不是没有,像是三星的970 pro使用的就是MLC颗粒,但是价格方面嘛,1TB版本的970 pro SSD售价2699,基本上2.7元一个G,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借此...
因此,MLC颗粒的寿命优势在市场中逐渐淡化。 综上所述,MLC颗粒被淘汰的原因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存储密度提升、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成本效益考量以及民用市场中寿命优势的不再突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MLC颗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并最终被淘汰。
MLC和TLC的区别是成本不同,闪存粒子最早只是SLC技术粒子,为了降低成本,制造商开发了MLC颗粒,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制造商开发了TLC颗粒,因此TLC的成本低于MLC,性能也是不同的,闪存颗粒本质上是一块指甲大小的硅板,通过极紫外光将其雕刻成数十亿纳米级存储单元,新一代TLC颗粒在性能上优于MLC。
从这里可知,该固态至少有86次16进制计数,换算成10进制后是134次。因此这块固态全盘擦写不可能少于这个数量。MLC颗粒固态的PE次数一般不会少于3000次,所以一两百次也不算多。 SSD-Z软件可以检测出基本信息,也提示了“损耗均衡计数”(10进制=134)。 两款主流软件跑分。性能属于SATA固态中的上游位置。
TLC(Triple-Level Cell)、QLC(Quad-Level Cell)和MLC(Multi-Level Cell,通常指的是Two-Level Cell)是固态硬盘(SSD)中NAND闪存类型的三种不同形式。这些术语主要描述了存储单元中可以存储的位(数据)数量,它们直接影响了存储密度、性能和耐用性。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MLC(Multi-Level Cell)位存储:...
除了长寿命,MLC颗粒的另一优势在于连续使用不掉速,HDtune文件基准使用100GB长度进行测试,Intel P3700与傲腾900P不管读取还是写入,曲线非常平稳,这得益于选用了高品质颗粒。HGST SN200写入在1500-800MB/s之间大范围波动,而西数AN1500更为失常。 【全文总结】 ...
MLC与TLC颗粒的差别 一、存储技术差异 MLC和TLC颗粒在数据存储技术上有明显的不同。二、具体差异分析 存储密度与性能:MLC颗粒的每个存储单元可以存储多个比特的数据,其存储密度较高,读写速度也相对较快。而TLC颗粒虽然也能实现较高的存储密度,但在读写速度上略逊于MLC颗粒。此外,由于TLC颗粒的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