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谓良相良医,盖兼体之矣。所着发热等 篇,名《明医杂着》,刊行有年矣。厥问答拟议,悉本《医学纲目》中来,其渊源心力可想见也。然犹不 自满,假当其友之请梓,辞以政余《草集》未及成书,疆而后可,且云俟予晚年林下,更须增损。惜乎!其未果也。己辄不自分,窃以先生引而未发之意,漫为补注,附以治...
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 药∶如夏暑之月,则当变以甘苦寒之药。故云冬伤寒不即病,至春变温,至夏变热,而其治法,必因时而 有异也。又有一种冬温之病,谓之非其时而有其气,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 药不可温热。又有一种时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时行温暖,而寒反为病,...
内伤发热 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经曰∶脉大而无力为阳虚,脉数而无力为阴虚。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愚按阳虚发热者,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升补阳气;阴虚发热...
指五浊恶世。《法华经·劝持品》:“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説法。”参见“五浊恶世”。 【清名】 1.清美的声誉。《汉书·儒林传·施雠》:“鲁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玡邴丹曼容,著清名。”《隶释·汉孙叔敖碑》:“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宋苏轼《次韵王滁州见寄》:“笑捐...
小儿身常发风斑及脚指常红肿,此脾经风热也。用防风通圣散去硝、黄,加鼠粘子、酒炒黄连,为末服之;亦用防风、白芷、薄荷、黄连、黄芩、黄 、黄柏煎汤,避风而浴。 愚按前症若因脾气不足,湿热下注,宜用参、 、归、术以补脾气;升麻、柴胡以升阳气;茯苓、泽泻以导湿热。若因食郁内热,宜用四君子汤以健脾胃...
急惊是有余之症,属肝木、心火阳邪太旺,宜直泻之,降火下痰是也。五脏俱有阴阳,如肝气为阳为 火,肝血为阴为水。肝气旺则肝之血衰矣,火妄动则水被煎沸不宁矣。阳旺阴消,风火相搏,阴血走散, 势所必至也,故亦宜养血。急惊虽属肝、心,然木火旺则肺金受亏,不能平木,木来克土,斯损矣,故亦 宜养脾。况...
妇人半产,多在三个月及五月、七月,除跌扑损伤不拘外,若前次三个月而堕,则下次必如期复然。 盖先于此时受伤,故后至期必应,乘其虚也。遇有半产者,产后须多服养气血、固胎元之药,以补其虚 损。下次有胎,先于两个半月后,即用固胎药十数服,以防三月之堕∶至四个半月后,再服八、九服 防过五月;又...
但见其虚弱,便宜滋补脾胃,以 顾收靥。观丹溪先生治一叟,发热而昏倦,其脉大而似数,与参、、归、术、陈皮大料,二十剂而痘出, 又二十剂而脓泡成,身无全肤,又六十剂而安,其义可见。 《明医杂着》,明,王纶,公元1502年-1549年 中医古籍
又中气虚者,宜固中气以运痰, 若攻之太重,则胃气虚而痰愈甚矣。 主方∶二陈汤 橘红半夏(汤泡)白茯苓甘草(炙)生姜 上方总治一身之痰。如要下行,加引下药;上行,加引上药。 若湿痰多软,如身体倦怠之类,加苍、白术;寒痰痞塞胸中,倍加半夏,甚者加麻黄、细辛、乌头 之类。 愚按痰者,脾胃之津液,或为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