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Marcus理论着眼的是溶液中的反应,显然重组能有几个来源:反应物态和产物态周围的溶液分子会有一个重新排列的过程;反应物态和产物态的两个离子距离会发生变化。而且重组能是自由能,来源不仅有静电相互作用,还有熵的贡献。所以,这个理论应用时只能唯象的来用,重组能和速率常数必须从实验确定。如果概念不清晰,很容易...
📜 Marcus理论,由Marcus于1956年提出,是计算外层过程中电子转移速率的重要方法。它已经发展并改进,以适应各种不同类型的转换。🏆 1992年,这一理论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Marcus理论在哪些领域发挥了最大作用呢? 💥 无机、有机金属和有机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 💥 蛋白质中的电子转移 💥 原子转移过程:氢原子转...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由Rudolph A. Marcus于1956年提出,系统阐述了分子间或分子内电子转移的动力学机制及其能量变化规律
3. Marcus rate from Landau-Zener formula From this page 薛定豆:非绝热跃迁的 Landau-Zener 理论, we know at the weak coupling limit, the nonadiabatic transition probability from donor to acceptor is given by P_{D \to A}^{LZ}(\dot r)=\frac{2\pi}{\hbar}\frac{|\Gamma_{DA}|^2}{\...
可以做一些和Marcus理论有传承关系,但是比Marcus理论更准的方法的计算,比如instanton方法。一定要限定...
在 Marcus 理论中,重组能(reorganization energy)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源于Frank-Condon原理,反映了分子在不同能量态下的重新排列。重组能与反应热之间存在二次关系,这可以用来拟合数据并确定参数。数据的分析和拟合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然而,Marcus 理论并非没有局限性。速率常数的计算基于过渡态理论,...
鉴于电子的质量远小于核质量,在电子转移过程中可以将核坐标看作是静止的(Frank-Condon原理)。 Marcus认为,电子转移只有在底物和产物的核坐标相同且原料和产物中电子能量一致的时候才能发生,电子转移过程实际上来自于反应物偶然的能量与结构涨落。 将势能函数近似为二次函数(即将势能函数在能量最低点做二次展开),就可以...
第3期中国科学基金17519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A·Marcus及其电子转移过程的理论张宝文体振合吴世康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摘要〕本文扼要地介绍了19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arMcu教授所提出的电子转移理论。对该理论的重要意义及基本概况作了简要的说明。199年10月14日瑞典
我看到有两种形式的Marcus方程:TST 理论适用于强耦合体系,化学反应有着明确的定义反应坐标,比如质子或者...
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的科学性探讨